新闻> 国内新闻> 正文

【兰山论语】打破“玻璃墙”

甘肃日报 2018-09-12 05:30 大字

张洞若

“放管服”改革是否到位,关键要看群众的满意度。近些年,各地持续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政府效能不断提升,也赢得社会广泛点赞。但与此同时,仍有个别地方和部门,依然“办事难、办事慢”,遭到群众的埋怨。

比如,有这样一种现象:门好进了、脸好看了、话好听了,办事程序也精简了,但事情仍然不好办。原本该办能办的事情,答应“尽快处理”,貌似“正在研究”,却总是拖而不办;一些不成问题的问题,动辄“不符规定”,或无“上级批示”,结果成了意外的难题。凡此种种,就像有一道无形的“玻璃墙”,卡在职能部门与办事群众之间。虽然“里面看得见”,相关办事流程一目了然,可是“外面进不去”,想要办成事情十分困难。

“玻璃墙”产生的原因,其实并非外力使然。很多时候,事情本身并不难办,之所以“拖”和“推”,不外乎两种情况:怕麻烦“不想办”、没好处“不愿干”。更进一步分析,则主要有两大原因:一是“懒政怠政”。当前,一些干部身上仍然存有“衙门作风”,经常对群众疾苦“视而不见”,而且干起事来“拈轻怕重、避繁就简”。同时,在他们的眼里,“简政”等同于“无为而治”,“放权”也就是“撒手不管”,所以,需要主动作为的不去作为,应该承担责任的不去承担。可以想象,这样的干部在服务群众的过程中,必然是拖泥带水、磨磨蹭蹭,甚至会让办事人有一种乞求他们的感觉。二是“利益得失”。前些年,各类“公章”很多,一些干部借手中“权力”,筑起一道又一道“关卡”,在“雁过拔毛”中谋取私利。而今,随着简政放权的深入推进,“吃拿卡要”的渠道已经被堵上了,加之纪律趋严、约束增多,“捞好处”的手也不敢伸了。既然没了“油水”,何必费心费力?索性当起“甩手掌柜”,干脆不办事了。

日常生活中,看似琐碎的小事,其实对很多人而言,都是急关紧要的大事。如果办事的干部不担当、不作为,口念“拖字经”,奉行“推字诀”,群众焦虑的心情可想而知。长此以往,不仅损害百姓利益、破坏干群关系,更会严重影响党和政府的形象。而“玻璃墙”现象,折射出宗旨意识的淡薄,凸显出权力观念的错位,归根结底仍是官僚主义作祟。真正打破这道隐形的“关卡”,既要着力加强理念信念教育,切实增强干部的公仆意识、服务意识,更要建立和完善相应的配套机制。比如,进一步严格责任追究制,按照“谁接待、谁负责”的原则,对拖而不办、推而不管的部门,应严肃追究办事人员及相关领导的责任。同时,要充分实践“优者上、庸者下、劣者汰”的用人机制,强化对干部“所作所为”的监督与考核,使“慢作为、不作为、乱作为”者受到应有的惩戒,让“马上就办”成为一种良好习惯,确保党和政府的惠民政策,不折不扣地惠及广大群众。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基层部门特别是窗口单位,权力虽小、责任重大。只有把群众的事情时刻放在心上,真正“动起来”“忙起来”,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放管服”改革才能不断落到实处。

新闻推荐

孙杨将在上海体院读博士

孙杨东方IC供图本报讯孙杨要在上海体院读博士啦。日前,孙杨被上海体院正式录取为该校2018级博士研究生。据悉,孙杨...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