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出实招让“垃圾分类”落地
8月27日,一台名为“小黄狗”的全新智能垃圾分类回收机在上海某小区正式投入使用。居民投入饮料瓶、纸箱、旧衣物、塑料等垃圾,便可自动换取现金。饮料瓶5分一个,塑料和纸类8毛一公斤,垃圾能换来的钱并不多,却是一个有益的开始,也是对垃圾分类的良性正向激励。
长期以来,垃圾分类似乎是都市的“美丽陌生人”,垃圾分类的好处大家都多多少少知道,但是现实当中落地的措施并不多。那句“垃圾分类,从我做起”,成为坊间的调侃,能做到分类的人并不多。
其实,全国2/3以上的城市都面临“垃圾围城”的困境,很多城市的垃圾已无处填埋。建造垃圾焚烧厂,又往往会引发邻避效应。城市生产的垃圾,该怎么处理?解决之道还在于垃圾分类化和资源化。
生活垃圾分类和减量是一项长期系统的社会工程,需要法律、政策的上层构建,也需要落实到居民的生活细节当中:什么是干垃圾?什么是湿垃圾?什么是有害垃圾?垃圾分类需要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那是一种生活方式的培养,其间需要时间、财力和教育宣传的广泛投入。
以台北市来说,从1990年代逐步采取了“垃圾不落地”、“垃圾费随袋征收”等措施,综合运用法律手段、经济手段,鼓励市民主动进行垃圾减量与资源分类回收,其间经历了20年时间,2000年台北垃圾日均量为2970吨,而2009年只有1009吨,减量67%。
相对于负面的罚款、垃圾收费,正向的物资回收并给予激励,是市民最能接受的学习垃圾分类的方式。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蒋建国认为:生活小区是垃圾最复杂的区域,里面有很多有价值的东西,垃圾分类的关键在于把“有用的东西挑出来”,形成一条健康的可回收利用产业链。这次上海推出的全新智能垃圾分类回收机,也是借鉴了国际上的垃圾分类经验,它并不是一个“机器收废品”,而是在循循善诱地培养市民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
今年3月,上海发布《关于建立完善本市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体系的实施方案》,今后将科学合理设置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容器、干湿垃圾分类收集容器。上海市绿化市容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智能化设备的运用,将改变居民的垃圾投放习惯,能够让垃圾箱房从对保洁员、志愿者值守的依赖,逐渐向无人化、自助化发展。
垃圾分类是一项社会工程,需要环环紧扣,从政策法规制定、硬件设备,到制度约束,再到点对点的监督、教育宣传、习惯养成。垃圾分类的全面落地和良性运作,可能需要整整一代人的努力,也是关乎到美丽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大话题。
“垃圾分类,从我做起”,不是一个笑话,而是一项关乎未来的系统工程,不妨从“换钱”开始。
新闻推荐
检察日报微博8月27日消息,今天下午,民法典各分编草案提请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审议。民法典各分编草案中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