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国内新闻> 正文

新华社评滴滴命案:每个“假如”都是滴血的漏洞

新华社 2018-08-26 12:45 大字

新华社杭州8月26日消息,日前,浙江温州乐清市一名20岁女乘客乘坐滴滴顺风车遇害。此时,距今年5月发生的河南郑州空姐搭乘滴滴顺风车遇害案不过百日。愤怒之余,人们不禁要问:顺风车为何屡屡发生恶性刑事案件,滴滴的安全底线在哪里?

从滴滴自身的道歉声明、警方的最新通报回看此案,这个年轻的生命原本是有那么多的机会被挽留在这美好世界的……

假如前一天,滴滴能高度重视侥幸逃脱类似命运的女士的投诉,第一时间调查处置,第一时间报警,那么,第二天的惨案就不会发生。

假如案发时,亲友接到被害人发出的求救信号,第一次向滴滴寻求帮助时,滴滴能够第一时间报警,而不是以“将有相关安全专家介入处理此事,会在1小时内回复”搪塞,那么,悲剧可能不会上演。

假如,在亲友们一次次向滴滴平台确认进展,滴滴不是一遍遍机械地回复“一线客服没有权限”“在这里请您耐心等待,您的反馈我们会为您加急标红”,甚至在一小时还差十分钟的电话里表示“一小时未满,请继续等待”,而是及时报警,那么,还在实施的犯罪仍有可能被中止。

对逝去的花季生命而言,每个“假如”都是一个滴血的安全漏洞。在逝去的花季生命面前,滴滴事后给出的每个理由都是苍白和荒唐的。

近年来,除了乘客遇害这样的恶性事件,滴滴因平台车辆、司机相关证件不全而被处罚的事例不胜枚举。去年11月至今,仅温州市道路运输管理局就已对滴滴公司做出行政处罚244次,处罚金额达100余万元。然而,对滴滴司机投诉难的问题,至今仍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屡罚不改甚至屡罚屡犯,折射出企业对安全底线和社会责任的漠视。

没有安全,何谈“顺风”?逝去的生命,岂是道歉和赔偿能够挽回的?对乘客生命安全的冷漠搪塞,不仅要受道义上的谴责,也应受到法律上的严惩。

26日,滴滴出行公布了关于乐清顺风车事件的自查进展。然而,当悲剧重复上演,监管部门不能仅寄希望于企业自身整改,而应该引起高度重视,采取切实有效监管措施堵住漏洞。

网约车行业的发展为乘客提供了出行便利,但接连发生的恶性案件一再给这个行业敲响警钟——网约车企业必须把乘客安全置于首位,从一个个“假如”入手,坚决堵住滴血的漏洞,决不能让悲剧重演!(本文原题为《滴滴命案:每个“假如”都是滴血的漏洞》)

新闻推荐

问政智库 | 张楠迪扬:政商关系与营商环境如何实现双赢

张楠迪扬人大国发院研究员政商关系是营商环境的重要维度。政府是政策制定者与规管者,企业是发展市场经济的重要主体,健康的...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