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礼与政德
陈晓霞
政德是领导干部个人政治品质、道德品行、思想作风等的综合体现。中共中央组织部《关于加强对干部德的考核意见》指出,干部的“德”主要包括政治品质和道德品行两大方面。政治品质,主要包括领导干部的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态度、政治纪律、党性原则等。道德品行,主要包括领导干部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个人品德、家庭美德等。
关于“德”,在《说文解字》中说:“惪外得于人,内得于己也,从直,从心。” 从字体上看,直心而行即是“德”,正如郭沫若所言:“德字照字面上看来是从植(古直字)从心,就是说要端正心思,即《大学》上所说‘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德不仅包含着正心修身的工夫,而且还包含有治国平天下的作用。” 从《诗经》《尚书》等传世文献和西周青铜器铭文中关于“德”字的用法来看,“德”主要是指高尚的品格和行为,与人的心意、思想等精神活动紧密相关。将“道”“德”合为一词使用始于儒家荀子的《劝学》篇:“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由此可见,道德是人们在共同的社会生活中形成的调节个人与群体之间关系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代表着主流的社会价值观念,在阶级社会中,道德反映的是统治阶级的价值取向。
在儒家看来,道德的核心即为仁德。“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大学》)“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大学》)先秦儒家提出仁、义、礼、智 “四德”,以后的儒者提出三纲五常,成为中国古代传统道德体系中的最高原则和核心规范,其中,“五常”即“仁、义、礼、智、信”,在我国影响深远,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精髓内核,对其他传统道德起着规范、统摄和导向作用。“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论语·阳货篇 》)孔子倡导的仁德有五种表现,即庄重、宽厚、诚实、勤敏、慈惠。“恭则不侮”,只有做事规规矩矩,毕恭毕敬,才不会招致侮辱。恭从来都是和敬连在一起的,如果想得到别人的尊重,就要以恭敬之心去对待他人。“宽则得众”,只有温良宽厚,胸怀广阔,不拘泥于小节,才会得到别人的拥护。“信则人任焉”,人无信不立,诚信是一个人立足社会的基础,只有诚信的人,才会得到别人的重用。“敏则有功”,勤敏做事,谨慎讲话。一个人踏踏实实,心无旁骛地完成自己的本分之事,这样才能有所成就,有所建树。“惠则足以使人”,一个有慈惠之心的人,要做到与人为善,宽己待人,在众人之间有了这样的威信,别人就会听从于你。对领导者来说,政德离不开“恭、宽、信、敏、惠”这五种仁德。在新时代,仁德在治国安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体现的是人民的意愿和价值取向。“五常”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常道精华,在新的历史时期赋予新的内涵,就是以为人民服务作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作为原则,“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因此说,政德是领导干部高尚的道德,是儒家仁德思想在新时代的具体体现。
领导干部要立政德,就离不开“礼”。孔子认为,人的修养开始于学《诗》,自立于学礼,完成于学乐。他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信,无以知人也。”(《论语·尧曰》即不懂得天命,就不能做君子;不知道礼义,就不能立身处世;不善于分辨别人的话语,就不能真正了解他。《礼记》载:“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是以君子恭敬撙节退让以明礼。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夫唯禽兽无礼,故父子聚麀。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以此可知,在儒家看来,道德仁义这四个抽象的概念,没有礼就落不到实处。所以圣人制定了一套礼来教育人,使人人都有礼,知道自己有别于禽兽。对于领导干部来说,立政德,非礼不成。
礼的根本要求就是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因为,礼本于大一。“是故夫礼,必本于大一,分而为天地,转而为阴阳,变而为四时,列而为鬼神,其降曰命,其官于天也。”(《 礼记·礼运》)古人对于宇宙万物的诞生和变化的解释是否科学,另当别论,但却观察到宇宙万物,不论是日月星辰、地球、还是阴阳、季节等等都有其客观规律,构成了宇宙秩序,而礼与宇宙秩序高度合一,为礼的产生和存在找到了终极依据,提出了“礼必本于大一”的论断。因此,圣人制礼,就是依据宇宙秩序颁降政令,礼是取法于天的。“故礼之于人也,犹酒之有蘗也,君子以厚,小人以薄。”(《 礼记·礼运》)对于领导者而言,政德是礼这个“酒曲”的质量指标,政德高尚,曲的质量好,酿的酒就好。“故礼义也者,人之大端也,所以讲信修睦而固人之肌肤之会、筋骸之束也。”(《礼记·礼运》)引申到现实中,就是领导干部要立政德,就要先做人,而礼义是做人的头等大事。“故唯圣人为知礼之不可以已也,故坏国、丧家、亡人,必先去其礼。”(《礼记·礼运》)领导干部必须知道礼是须臾不可或缺的,如果抛开了礼,就会导致国亡、家破、身败的悲惨下场。“礼释回,增美质;措则正,施则行。其在人也,如竹箭之有筠也;如松柏之有心也。二者居天下之大端矣。故贯四时而不改柯易叶。”(《礼记·礼器》)礼能够消除邪恶,增进本质之美,用到人身上则无所不正,用到做事上则无所不成。礼对于人来说,就好比竹箭的外表青皮,又好比松柏的内部实心。普天之下,只有竹箭和松柏有此大节,所以,才一年四季从头到尾总是郁郁葱葱,枝叶永不凋落。礼是法则的源头,是人的行为规范,是社会秩序的基石。从这个意义上讲,一个领导干部的政德修养离不开礼。
领导干部立政德就要以“礼”涵养。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即用政令来治理百姓,用刑法来整顿他们,老百姓只求能免于犯罪受惩罚,却没有廉耻之心;用道德引导百姓,用礼制去同化他们,类齐比肩,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有归服之心。礼是仁德的表现,没有礼也就没有仁德, 没有仁德就没有政德。礼是工具,政德是目的。践礼培养政德,而政德在礼中呈现,两者缺一不可。又指出“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视、听、言、行动都合乎礼的规范,只要能做到这些,就可接近或达到政德的目标。《礼记·礼运》载:“礼义以为器,故事行有考也。”把礼义作为耕具,所以,事事才能办得成功。“故治国不以礼,犹无耜而耕也;为礼不本于义,犹耕而弗种也;为义而不讲之以学,犹种而弗耨也;讲之于学而不合之以仁,犹耨而弗获也;合之以仁而不安之以乐,犹获而弗食也;安之以乐而不达于顺,犹食而弗肥也。”(《 礼记·礼运》)这就是说,如果领导干部立政德而不用礼涵养,就好比耕田而不用农具,制礼而不源本于义,就好比耕地而不下种。由此可见,礼是涵养政德的重要内容。
(作者系中国孔子研究院副院长)
新闻推荐
新华社北京8月24日电(记者胡浩)记者24日从教育部获悉,从2019年秋季学期起,全国各省(区、市)将分步实施高中新课程、使用新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