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国内新闻> 正文

一场法律服务领域的“人机大战”中,法律机器人“碾压”6名律师—— 【焦点】“人脑”输给“类脑”,我们还需要律师吗?

安徽工人日报 2018-08-25 07:37 大字

8月16日,一场法律服务领域的“人机大战”在重庆举行。由重庆研发的人工智能法律机器人“大牛”与从全国公开招募的6名资深律师,就查清案件法律事实、提供法律咨询等法律服务一较高下。

大约6个月前,美国20名有经验的律师与训练好的法律AI程序相互比赛,结果20名律师“全军覆没”;而此次比赛的结果再次“昨日重现”——人工智能机器人“大牛”完胜6名资深律师。

“大牛”赢了,一个疑问随之而来:人工智能在给人们带来便捷服务的同时,会抢了法律从业者的“饭碗”吗?

律政界“阿尔法狗”来了

8月16日下午,一场法律界“人机大战”在重庆市渝北区仙桃国际大数据谷举行。参加比赛的两方选手,一方是代表“人类大脑”的6名资深律师,而另一方,则是代表前沿科技的法律机器人“大牛”。

“参加比赛的6名律师,是面向全国征集的志愿者,这些参赛律师都具有法学硕士及以上学位,并且从事专职律师执业5年以上。”相关负责人表示,该次比赛主要是为了公开检验人工智能法律机器人的效果。为了体现比赛的公正性,他们还专门邀请了渝北区公证处公证员对比赛进行公证。

比赛开始前,“大牛”早早地“来”到了比赛现场。记者看到,这是一台人形机器人,身高大约130厘米,不但可以和人简单对话,而且可以来回走动,胸前的电子屏还可以显示对话内容。

据主办方介绍,“大牛”具备了一身的硬科技,申请专利150余项,以大数据、云计算和算法为核心技术。这次也是“大牛”从研究所出厂后,首次与资深律师公开比赛,同时,这也是国内法律界首次“人机大战”。

在公证员监督下,赛事组委会通过网络抽题,确定了此次比赛的两道案例,一道是民间借贷案例,一道是劳动争议案例。评判“人机大战”输赢的标准是,双方调查法律事实的完整度、咨询结论的准确性、出具咨询意见书的时间长短3项指标。

最终,在民间借贷案例的比赛中,对战的3名律师分别用时53分钟、80分钟、43分钟;“大牛”用时仅8分钟。咨询结论的准确度方面,3名律师分别完成95%、70%、95%;“大牛”完成99%。调查法律事实的完整度方面,3名律师分别完成95%、90%、95%,“大牛”完成99%。

在劳动争议案例的比赛中,3名对战律师分别用时61分钟、65分钟、65分钟;“大牛”用时仅7分钟。咨询结论的准确度方面,3名律师分别完成50%、50%、60%;“大牛”完成100%。调查法律事实的完整度方面,3名律师分别完成30%、40%、60%,“大牛”完成98%。

由此,“人机大战”的结果让人吃惊又似乎不出所料——人工智能机器人“完胜”!

人工智能全面“进军”法律界

“小法,你好,我想和老公离婚,财产怎么分?有没有相关法条?”“好的,您想查的法条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里关于财产的法条,等我一下哦,帮您查到了以下相关法条……”

这是不久前在北京市一中院诉讼服务大厅,一名咨询者和智能法律机器人“小法”之间的一段对话。“小法”话音刚落,其身前的电子屏幕上已经弹出了反家暴法、婚姻法等相关的条文。

事实上,类似的对话还发生在全国多个法院的诉讼服务大厅里。记者了解到,上海法院、检察院等基于大量案件为了规范证据使用,建立了相关的智慧司法系统旨在规范证据使用;苏州法院开始建立预防性的智慧司法系统,以防止案件误判;云南昆明推出了公共法律服务智慧网络平台,引入法律机器人免费为群众撰写起诉书、出具专业法律意见书等服务;重庆正在试点“类型化案件智能审判平台”……

在中山大学逻辑与认知研究所副所长熊明辉教授看来,法律界广泛使用人工智能的原因有两个:一是案多人少的形势日益严峻,促使政法机关不得不采取更加高效率的手段去应对。二是公正司法的需要。通过人工智能建立一种标准化的裁判基准或裁判模型,将其运用到案件处理当中,会使裁判结果更加公正。

“价值判断必须由人来做”

近年来,除了司法领域,人工智能全面“进军”围棋、医疗、音乐、诗歌甚至厨艺等领域。今年年初国外20名顶尖律师也败给了人工智能,加之本月发生在重庆的“人机大战”,律师再次“败北”的案例,让不少人觉得,未来人工智能会抢了律师甚至是法官的“饭碗”。

对此,“北大法宝”创始人之一、法律实验室创始人张力行教授认为,人工智能取代的将会是一些重复性工作,而不是法律人的工作。他表示,以后人工智能和法律人融合,不会取代法律人,但会让律师们的工作有所变化。

熊明辉也认为,人工智能的定位只是智能辅助。“人能做的事情毕竟与机器不同,机器可做公正、无私、机械的工作,但价值判断必须由人来做。从这个意义上讲,人工智能终究无法替代人类。”熊明辉说。

西南政法大学人工智能法律研究院副院长黄金华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在2017年年底,有媒体针对未来各行各业的职业发展趋势做过调查,得出的结论是,律师行业被机器替代的概率是3.5%,“这个数值并不算高”。在他看来,目前无需担心法律机器人真正替代律师提供法律服务。人工智能法律服务细分领域很多仍是非诉类法律服务的天下,诉讼服务的产品化大门尚未打开。

“原始的传统式、作坊式的法律工作方式,难以适应数据时代发展的新需求,人工智能深度介入法律界是大势所趋,人工智能的前景可期、可观。”重庆一资深法律从业者坦言,在未来,人工智能会对司法领域工作的专业度、工作效率、质量等带来巨大影响,而当前技术发展的速度不是线性的,而是呈指数上升。有理由相信这股浪潮会继续推动政法机关及律师组织的变革,最终还会影响到每位法官及律师的专业提升上。

新闻推荐

北京抢险修缮 明长城东沟段

地势险峻的明长城东沟段(8月22日无人机拍摄)。位于北京密云新城子镇东沟村北的一段明代长城,由于人为破坏及自然侵蚀等...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