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枯燥难读,孩子不想看———, 家长强扭还是顺其自然?
新学期即将开始,可阅读的老问题仍然无解。即将升入初三的赖同学告诉记者,她的阅读仍由妈妈掌控着,读什么书、每天读多少页、如何写小结都有“规定”,她只能硬着头皮读妈妈选的书。赖妈妈则有自己的担忧,孩子读起名著、经典好比赴难,看漫画和网络小说却津津有味,阅读分数则一直徘徊不前。面对这样的阅读分歧,家长应该怎样做?记者请来儿童文学作家、阅读推广人、领读者和老师给出建议和方向。
阅读选择该由孩子掌握
看多?看少?持续与思考更重要
对家长硬性规定孩子阅读量的做法,广州华阳小学的语文老师肖老师认为,一方面要根据孩子自身不同的情况去调整,从小到大,循序渐进。阅读速度较快、理解能力较强的同学,每周可阅读60万字,如果家长只看到“别人家的孩子”,盲目拔高阅读量,孩子完成作业的时间、休息和玩耍的时间就要受到挤压。另一方面,要根据当天的生活、学习情况调整,如果当天任务较多可以适当放松要求,要灵活变通。肖老师指出,“即便一次读书只有10分钟—20分钟,一周阅读2万字,能够按时坚持、带着思考去阅读,效果也不可小觑。”尽量多读书是家长好的心愿,更需要保证的是阅读的习惯和态度,无需刻意追求时长。
名著?漫画?孩子心里有数
童书推广人weta老师表示,孩子不愿读名著,通常是因为名著太难、理解不了,或者太简单、没有挑战性。她建议家长引导孩子分级阅读,根据书籍内容的推荐年龄段做上下调整,一个级别阅读3~5本书后可以升高到下一个级别。儿童文学作家周锐认为,名著再经典,孩子没有兴趣也不能强迫。孩子有自己一代人的审美喜好,对他们真正产生影响的书往往不是家长诚意推荐的书。家长在阅读上无需控制欲爆发,应该学会释然,相信孩子的阅读选择。肖老师表示,首先孩子们对于快餐类书籍有需要,正如成人对娱乐消遣有需求。此时一味要求他们阅读名著、有意义的书籍,他们的内心是抵触的,也违背了孩子的天性,作为阅读口味的调节,家长应予以理解。其次,家长要疏不要堵,事实上每个孩子都有向学、向好之心,他们自己心里也明白哪些阅读是更有重量的,有一定的辨识能力和审美能力。家长要做的是把这样的认知引导出来,可以和孩子展开讨论,哪些书是有利于认识世界、阅读与写作的?花大量时间阅读搞笑段子或漫画是否妥当?每周能够做到深阅读哪些书籍?和孩子商定时间分配比例等。
课内?课外?抛开阅读分数去阅读
部分家长会根据课内作品延伸到课外书籍,比如学习课文《呼兰河传》节选,便让孩子阅读《呼兰河传》全文。儿童文学作家郝周提醒家长,课外阅读无需染上功利性色彩。一些选入课文的作品确实值得全文阅读,但是把看这样的书当做一种强制性的任务反而容易让孩子对课文阅读、对课外阅读都丧失兴趣。课外阅读应打破课文的界限,丰富阅读类别。肖老师以华阳小学大阅读为例,建议家长在关联课内外阅读时从课前、课中、课后入手。在课前阅读与课文主题相关、相似的文章;在课中对课文旁征博引,拓展联想;课后继续拓展阅读,选择感兴趣的书籍深化对课文主题的认识。但她强调,为了分数阅读不可取,因为阅读是长期积累、厚积薄发的过程。阅读的目的在于明礼、知世、健全人格,比如胆小的孩子阅读《海底两万里》《汤姆索亚历险记》将会更具冒险精神,自制力弱的孩子阅读《哈佛凌晨四点半》将理解自律与坚持的意义。
培养阅读习惯可以这样做
建立阅读的荣誉感、成就感
阅读推广人刘海龙指出,建立阅读成就感、荣誉感有助于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培养阅读习惯。家长可制作读书登记册,记录孩子每个学期阅读的书籍,包括书名、作者、字数和耗时,无需填写书籍梗概或让孩子写读后感,学期结束后进行回顾,孩子将直面自己的阅读量,感受阅读的荣誉。肖老师建议,家长可以在家里布置温馨的、小面积的阅读角,在周围贴上关于阅读的名言。或者制作阅读勋章墙,读完一本书便写下书名并粘贴一个勋章,如果阅读得特别深刻,可以粘贴特别勋章。勋章墙上积累的勋章会给孩子阅读的动力和成就感。
将阅读应用到实际生活
将阅读应用于写作是提升孩子阅读兴趣的方式,儿童文学作家周锐表示,阅读的力量可以控制写作不开无轨电车,写作的需求也将激发孩子阅读更多书,对文学的理解、应用更深刻。积累的阅读是输入的过程,在灵光一现中完成输出才是完整的闭环。
让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结合是肖老师提倡的深入阅读的方式。比如孩子在云南旅行,可以在出发前阅读《大中华寻宝记》云南篇,去香格里拉可以阅读《消失的地平线》,去英国伦敦可以看《雾都孤儿》,参观作家的故居等。将阅读与旅行的经历结合,孩子会对书籍和旅行印象深刻,联想丰富。
新闻推荐
乌兰哈达火山地质公园。北京青年报图北京青年报8月24日报道,乌兰哈达火山地质公园距北京仅约380公里,因其地质构造奇特,被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