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国内新闻> 正文

引进林学人才竟不认识树木?行业院校争抢“论文写手”引人忧

半月谈 2018-08-16 19:09 大字

当前,高校之间“抢人大战”愈演愈烈,各大高校官网显眼位置“人才招聘启事”高悬。半月谈记者采访了解到,人才引进过程中“唯论文”现象十分突出,而农林地矿等一些应用性强的行业院校也效仿此风,导致引进的“论文写手”型人才与学科实际需求脱节严重。这既不利于学校专业人才培养,也无法真正提升学科科研水平的国际竞争力。

引进人才多为“论文写手”

“曾经到过一个普通农林院校参观,发现近几年引进的师资不少是利用开放式数据源在电脑上玩模型的“论文写手””“一个林业专业学科,引进的师资不认识树木,没有野外调查实践经验,天晓得如何胜任教学任务”……近日,南京林业大学教授李明阳的一篇博文引发热议。

“只求多发论文,也不管这些论文是否回应了行业需求。” 原美国水文气象研究设计中心首席水文统计学家、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教授林炳章告诉半月谈记者,国内行业院校教师往往是理论一大套、文章数十篇,可是遇到实际问题束手无策。

据林炳章介绍,3年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曾引进一位从欧洲某大学环境生化专业毕业的博士。这位海归人才没有一点水文、气象、水资源等领域专业知识的基础,进校不久却被任命为水文水资源学院主管教学科研工作的副院长。“这样做,挫伤了长期在行业研究一线辛苦工作教师的积极性,他本人对承担与其自身专业无关、没有任何实际经验的工作也感到苦恼。”

“这些引进来的“论文写手”因为没有参与行业实践的经验,上课时更多是照本宣科、蜻蜓点水,学生学完了脑子里一团浆糊。”李明阳说,真正在行业内“摸爬滚打”过的人才,却容易因没发过多少论文在招聘时被淘汰。例如,国内某农业大学森林系一直想引进行业内人才,青睐的几位却都因SCI(美国《科学引文索引》)论文发表数量不达标被学校人事部门刷掉,导致这个学科人才队伍老龄化严重。

一味追求排名,高校盲目引进

一些行业院校的教师告诉半月谈记者,一些地方政府每年依据高校排名进位多少来给行业高校下拨经费,而高校排名的一项重要参考指标是SCI论文数量,这导致行业高校在引进人才时十分青睐“论文写手”。

南京某行业院校定下目标,今年要排到某大学排行榜第100名,校方遂按照该排行榜往年第100名高校论文发表数量倒推出教师绩效要求,还要求学院负责人签下责任状。

预定的绩效目标完不成怎么办?及时引进“论文写手”成了关键一招。“一个90人的学院,如果招到150人,那绩效目标不就好完成了吗?而且招聘的都是“SCI写手”,贡献率还很高。”上述院校的一名老师说,现在“论文写手”利用开源数据库攒论文,不需耗费多大成本和精力,有的实验都懒得做,数据直接从网上下载。

“论文引来帽子,帽子改变命运。”论文发表数量和“帽子”直接挂钩的现实也助长了“论文写手”的积极性。一名中科院毕业的博士被引进一所林业院校后,利用原来在中科院获得的数据,半年内就以第二作者的身份在国外某权威期刊发表了一篇论文,不仅拿到十多万元的绩效奖励,还因此火速晋升。

事实上,许多行业院校已经发现,要想让学校在排行榜上的名次蹿升,更有效的办法是直接引进戴了不止一个高大上“帽子”的“人才”。据李明阳介绍,待遇方面,引进的戴“帽子”人才薪酬往往是本土人才的数倍,这样的“双轨制”极易在院系内部引发矛盾。

人才计划越来越多,大师越来越少

“一是项目越来越多,有价值成果越来越少;二是文章越来越多,创新越来越少;三是人才计划越来越多,大师越来越少;四是奖项越来越多,真本事越来越少。”回国9年,林炳章总结出目前国内行业院校的四大症结,“我们现在与国际先进水平的距离是拉大了而不是缩小了。”

症结如何根治?业内人士认为应在改进人才评价机制上下功夫。

李明阳说,行业院校不能只按论文、获奖多少来评价人才,基层行业单位、生产单位的意见也非常重要。河海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李枫则强调,行业院校教师分类评价可以尝试科研、成果转化与教学“三分法”,引导教师将自身优势与国家和行业需要相结合。

“在教师职称评定中,教学工作量和教学绩效的分量应该提高,鼓励教师认真钻研专业教学。”林炳章认为,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考核标准的区分度应进一步明确,后者应突出解决工程实际、承担实际科研项目的能力,借此形成鼓励专业院校师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导向。 

(原题为《引进林学人才,竟不认识树木?行业院校争抢“论文写手”引人忧》)

新闻推荐

李余礼: 年近八旬还患癌的他 拿出毕生积蓄只为了这件事……

李余礼,男,1940年3月出生,中共党员,江苏省射阳县海河镇条海村退休教师。11年来,他拿出毕生积蓄,创办留守儿童校外义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