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正平专栏·每周时评·“感谢贫穷”更要消灭贫穷
这个夏天,朋友圈被几位寒门学子的励志故事刷屏。当北大录取通知书寄到河北女孩王心仪的家中,她正只身一人在异地打工,她写下的《感谢贫穷》一文感动了无数网友;云南考生崔庆涛收到北大录取通知书时,正和父母一起在建筑工地拌砂浆;浙江考生李恩惠拒绝捐款,冒着酷暑卖西瓜为自己挣取大学学费,因为“自食其力是一个人的原则和尊严”。
出身寒门、身处贫困,但三位学子没有向命运低头,而是在苦难中磨砺自我,在逆境中奋起前行,他们坚强乐观的心态与自强不息的精神令人尊敬。人们为之点赞,正因为寒门出贵子的不易,以及他们从贫穷中收获的宝贵成长经历。
几位寒门学子的“逆袭”,所带来的不只有赞美,还有关于“寒门贵子”的质疑和争论。这几年,有关“寒门是否还能出贵子”的话题总是引起热议。有人认为在教育需要更多物质支撑的当下,寒门学子靠读书改变命运的机会越来越小;有人认为困境能激发一个人内在的力量,促使他们以超越常人的精神去奋斗;还有人认为,“感谢贫穷”只是成功之后才能发出的感言,对大多数人来说,贫穷依然是束缚和障碍,不值得感谢。不同人从不同角度去看待贫穷,各有其道理。学子们在逆境中成就自我,更加坚信“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持不同看法者则从更多平常人的境遇出发,毕竟被贫穷阻断了发展之路的人不是少数,只有在现实层面上消灭贫穷,才能促使更多人实现更好地发展。
如果说,“感谢贫穷”是个人扬鞭奋蹄的心声,这份心声是真实、真诚的,那么消灭贫穷则是国家和社会层面上始终如一的行动,两者之间并不矛盾。前者强调个人精神上的价值,但并不意味着忽视现实中不公平、不平衡的存在,仅靠个人奋斗来解决一切问题;后者强调社会公平的意义,但也不意味着将一切责任推给社会,否定个人奋斗的作用。
路遥小说《平凡的世界》里有一句话:在这个世界上,不是所有合理的和美好的都能按照自己的愿望存在或实现。这当然不是要人安于“不合理”和“不美好”,而是强调起而行之的主观能动作用。这个主观能动作用,既包括个人也包括国家。当前,国家在脱贫攻坚的战场上全力以赴,为更多贫困学子搭建成长的舞台、畅通向上的渠道。个人也应该意识到,生活没有坦途,不被困境打败,更能成就精神的高地。
或许,关键问题不是要不要“感谢贫穷”,而是如何起而行之消灭贫穷,让更多人走出贫困,拥有直面生活的勇气,找到人生出彩的机会。这,应该是人们在感动、敬佩或质疑、争论之后形成的最大共识。
执笔:刘振
新闻推荐
本文原标题:《她曾轰动全世界,却因祖国需要隐姓埋名30年,背后的故事令人敬佩不已……》来源:微信公众号“灼见”(ID:penetrat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