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国内新闻> 正文

超级“大”棚

四川农村日报 2018-08-14 07:37 大字

“青县的大棚和别的地方不一样,首先就是‘大\’,不仅面积是普通大棚的四五倍,而且产量也高。”一说起自己的超级大棚,河北青县甜瓜种植大户孙一强就忍不住给自己打起“广告”。

在今年5月举办的第三届京津冀蔬菜产销对接活动中,孙一强获得瓜菜类“薄皮脆大王”的称号。“这些得益于青县农民自发创造的超级大棚,都是大家自己用竹竿搭建的,成本低,农民们都盖得起。”孙一强说,日光温室一亩地成本要七八万元,而超级大棚只要不到1万元。“我家有4个大棚,收入比在外打工高很多。”

1984年,青县曹寺乡达自营村农民孙风池率先建起这样的大棚种黄瓜。当时投资2000元,但一亩地能挣1000元。后来,附近的村民纷纷效仿,独具特色的超级大棚在青县慢慢发展起来。

“一般的温室大棚有厚厚的土墙,土地闲置面积大,但我们的大棚的土地利用率能达到95%以上,农民的收入自然就高了,一年就能收回成本。”青县农业局局长霍传东说。

“因为地形原因,超级大棚的形状不全一样,但大都在5亩地左右。这样的面积,加上网状骨架结构,牢固性和抗灾能力都很强。”河北农业大学教授乜兰春说,超级大棚经历过2006年6月的9级大风和2008年的春季大雪,都没出现过大面积坍塌的现象。“前段时间雨水多,也没有出现倒灌,大棚虽大,但经住了时间的考验。”

乜兰春担忧的是,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一家一户的超级大棚面临着年轻人外流与劳动力老龄化的问题。“大棚里立柱多,空间窄,棚也低矮,机械无法入棚作业,也缺乏自动化设备,一旦老人无法下地,就会影响农业生产。”

令人欣喜的是,青县的一批农民开始通过合作社尝试升级超级大棚:一方面将竹木结构改为钢架结构,扩大空间,机械起隆,增加自动通风设施,发展观光采摘和科研展示;另一方面,给大棚加一层“保温被”,让农作物上市时间更加提前,进一步提高市场采购价。

据新华社

新闻推荐

中国大洋49航次科考取得5大成果

新华社北京8月12日电(记者刘诗平)记者12日从自然资源部了解到,“向阳红10”科考船载着中国大洋49航次科考队员已停靠浙江舟...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