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国内新闻> 正文

自然保护地启动“家底儿”大检查 今年6月15日开始,持续至12月31日;检查范围涵盖六大类自然保护地,79个项目

新京报 2018-08-14 01:49 大字

新京报讯(记者邓琦实习生王雨晴)北京很多景点,既是自然保护区,又是风景名胜区,两块牌子,对应不同的市级主管部门。历史原因造成的多头管理,在北京的自然资源保护中普遍存在。为了摸清“家底儿”,北京启动了约半年的自然保护地大检查。

重点检查各类自然保护地交叉重叠

据悉,此次检查范围为全市六大类自然保护地,包括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地质公园、自然遗产等,大概涉及79个项目。

仔细看这79个名单不难发现,有多个自然保护地存在交叉、重叠的现象。例如,密云的云蒙山,既是国家级地质公园,又是国家森林公园,同时也是市级自然保护区;延庆的野鸭湖,既是市级湿地自然保护区,又是国家湿地公园。

据悉,不同的自然保护地类型,在保护的具体要求上是不同的。自然保护区标准最为严格,森林公园则相对宽松,挂着多块牌子的同一块自然保护地按什么要求去管?目前标准不一。

另外,不同类型的自然保护地主管部门也不一样,如地质公园归市规划国土委管,水生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归市农业部门管,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等则归市园林部门管。

此次将重点检查哪些内容?根据《北京市自然保护地大检查工作方案》,检查内容包括中央和市领导同志批示处理、中央和市环境保护督察、近年被媒体曝光或群众举报的自然保护地违法违规问题整改情况、处理情况等。

值得关注的是,自然保护地底数、现状数据,包括面积、范围、级别、四至边界、规划图件、批复情况、管理机构、各类自然保护地交叉重叠情况等,也是本次检查需要梳理的重点内容。

大检查已于今年6月15日开始,一直持续至12月31日。

11个区已全面开展自查

今年4月,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正式挂牌,在国家层面上,改变了对自然保护地多头管理的局面。北京启动的这次自然保护地大检查专项行动,也将为下一步捋顺自然保护地管理体系奠定基础。

本月,北京各区有关主管部门按通知要求,根据职责分工,对本辖区内的自然保护地进行全面检查,列明历史问题、民生问题、开发问题,对问题的成因要进行认真分析疏理,分清是存量问题还是增量问题,是保护地成立前的问题还是成立后的问题,是审批手续履行不全的问题,还是违规违法问题。

各有关部门将本部门主管的自然保护地本底数据、问题台账和自查报告汇总后,报区园林绿化局。由区园林绿化局对全区各类自然保护地进行汇总后,于8月31日前报送市自然保护地大检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市园林绿化局)。

这次检查涉及11个区,由各区自查、市联合督察组督察等环节组成,目前各区自查已经展开,预计9月底市级督察全面完成。

值得注意的是,与自然资源保护紧密相关的历史问题、民生问题,同样也是这次专项检查的关注重点。

新闻推荐

云南通海5.0级地震 18人受伤4.8万人受灾

8月13日,在云南玉溪市通海县,民众在地震发生后来到新区广场(手机拍摄)。据新华社电云南省民政厅通报,截至13日18时30分,当日凌...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