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国内新闻> 正文

站在神东矿区看“青山绿水” 神东矿区绿色生态屏障建设纪实

榆林日报 2018-08-13 17:54 大字

乌兰木伦河穿行于神东矿区腹地,在它的身后是巍峨的黄土高原,是高低起伏的山地丘陵。曾经,这里是一片不毛之地。每当外地春暖花开时,在这“风吹沙飞无鸟影”的矿区,闲时都没个去处。如今30年过去,这里植被覆盖率不仅从建设初期的3%—11%提高到65%以上,还解决了裂缝、错台、滑坡等地质环境问题,年减少入河泥沙约566万吨。

这一改变的背后是神东坚定贯彻中央要求,以对绿色理念的彻悟和坚守、对矿区永续发展的使命和担当,系统部署矿区生态屏障建设。历时30年,神东矿区不仅没有因大规模开发造成环境破坏,而是对原有脆弱生态环境进行了保护和改善,实现了环保建设从投入型向效益型的重大转变。

过去:被列为国家黄河流域水土流失重点监督区

“小的时候,跟随父母‘窝\’在这个毫无生机的黄土沟里,心里堵得慌。”回忆起小时候的矿区印象,环保管理处的刘薇说,“那时候老听大人念叨说矿区山上不长草。”在她的记忆中,矿区一刮风就是一嘴沙,一下雨就是一身泥。当年,刘薇只有10岁。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让矿区变绿,是刘薇年少时的梦想。

神东矿区位于我国历史上以环境恶劣、生态脆弱著称的毛乌素沙漠南缘与黄土高原北缘的过渡地带,被列为国家黄河流域水土流失重点监督区。在矿区工作生活了10年以上的员工,对神东矿区环境的变化都有着真切的体会。

1990年就来到矿区工作的环保管理处水土保持监测站站长刘军告诉笔者:“那时候这个地方到处是黄沙。春秋两季经常刮风,好多时候都不敢开窗子。沙尘暴来了,甚至能把街上临时搭建的铁皮房都掀起来。”

改变:推进沉陷区恢复治理以及矿区绿色生态建设

大柳塔煤矿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是神东水土保持与植被恢复的一个绿色样板。示范园位于大柳塔煤矿采煤沉陷区,从2006年开始建设,建设初期以沉陷区治理为主。为了固定这片沙,人们曾种过沙柳,用飞机播撒过沙蒿种子。最终,选择了与水利部沙棘开发管理中心合作种植沙棘。沙棘不仅抗旱能力比较强,适合在沙地生长,相比于沙柳,还有着更好的经济效益,沙棘果可以做果汁,叶子可以做茶叶。后来,神东又在示范园种了文冠果、长柄扁桃。

时间回到1998年。“当时主要想的是先把沙治住。要固定住沙,就需要种上植物。”刘军说。在大面积防风固沙的基础上,神东开始组织广大党员和群众开展植树造林活动。但是对于地表沉降、干旱、贫瘠的土地来说,种植一棵树、成活一棵草,却要付出高于平常的百倍汗水和不懈努力。起初常常是播种一片草,第二天就被黄沙掩埋,种下一棵树,一场风连根拔起吹走了。

开发建设初期,神东矿区的平均植被覆盖率仅为3%—11%。黄沙治不住,环境治不好,咋能留得住人?没有人,煤炭开采、矿区建设从何谈起?由此,神东在开发建设过程中不断探索,采取了多种综合措施,最终找到“采前防治、采中控治、采后修复”和“外围防护圈、周边常绿圈、中心美化圈”的“三期三圈”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模式,并利用各种手段与资源,矢志不渝改善生态,用30年创造了一个绿色神东。

1998年至今,神东累计植树超过21万株,成活率90%以上,现在的矿区绿树成荫,花草繁茂,植被覆盖率从建设初期的3%—11%达到65%以上,部分地区植被覆盖率达85%以上。

砥砺:唱响生态经济加速发展、改革纵深推进的绿色欢歌

2008年起,神东与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合作开展微生物复垦关键技术研究与试验,并成功总结出规律。通过从当地土壤中筛选出适宜的丛枝菌根真菌,培养后接种于植物根系,扩大植物根系对土壤水分和养分的吸收,成功解决了塌陷区生态治理中土地贫瘠、干旱缺水和塌陷伤根难题,植物成活率和植株生长量大幅度提高。

植树造林十多年后,樟子松昂首挺立,沙柳、柠条、文冠果、欧李与遍地的野草一起为矿区土地编织起一片无限扩展的绿毯。如今,矿区沙尘暴几乎不见,生活小区的绿地率达35%,人均占有绿地面积超10平方米,神东小区还被评为全国绿色社区。

刘军介绍:“神东矿区目前的生态治理面积达309平方公里,是开发面积的1.4倍,植物种类由16种增加到近100种,风沙天数由25天以上减少为3—5天,降雨量少且不均匀的现象明显改善。”

历时30年,神东矿区不仅没有因大规模开发造成环境破坏,而是对原有脆弱生态环境进行了保护和改善,实现了环保建设从投入型向效益型的重大转变。神东因此获得了中国环保领域最高奖——“第三届中华环境奖”,荒漠化地区大型煤炭基地生态环境综合防治技术等4个生态环保技术研究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文/朱萌 刘海平

新闻推荐

男子公交车上骚扰女性,被全车人指责 网友:遇到骚扰,一定要大声说出来

近日,在广州公交车上,一名女子遭遇一名男子骚扰。在全车人的帮助下,警察将男子带走。(详见8月12日南国早报微信公众号文章《...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