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有座字库塔
心灵小品
□马卫
字库塔,又叫“字库”或“惜字宫”,有的地方叫“敬字亭”“惜字塔”“焚字炉”等等。差不多的乡镇都有。我居住的重庆万州,城市北郊的关口就有一座。
相传,这座塔建于晚清,由举人陈馨德捐修。塔为五级阁楼式,宝瓶顶,塔体呈四方形,高9米,第五层刻有“字库”两字,并镌刻对联“笔立起文峰,石藏珍墨宝”。
在以平房建筑为主的年代,字库塔显得高大,挺拔。还好,经历了“破四旧”,关口字库塔居然没有受到丝毫破坏,有点令人不信。但早无人理睬,十多年前,周围还可以步行,现在居住在塔周围的农户迁走了,那儿的路已荒芜,长满了藤蔓和杂树,根本插不了脚,加上树桠上吊着窝马蜂包,我也不敢太接近。塔在风雨剥蚀下,显得灰暗,陈旧,有很多地方,有了裂缝。虽然列入了文物保护名单,塔体上有牌子,但乡村的文物保护经费欠缺,除了钉块牌子,几乎没有其它保护措施。
据史料记载,字库塔始建于宋代,到元明清时已经相当普及了。
为啥旧社会人们喜欢修字库塔?在我国民间,深受传统文化中“惜字如金”“敬天惜字”观念的影响。那时文化落后,乡村能受教育的人极少,因此对文化知识极为看重,哪怕是写废的纸,也不能随便焚烧,要放到个特定的地方焚烧,像人死了要找个好的阴穴一样,于是就修了专门焚烧废纸的字库塔。
民间有种说法,糟蹋字纸会生疮害病、瞎眼睛,受到惩罚并祸及子孙读书,不能中举等等。所有用过的字纸或废书,都要统一收集起来,放到一个地方集中焚化或存放。
焚烧写过字的废纸时非常郑重,不但有专人,还有专门的礼仪。过去有些地方的老百姓还组织有“惜字会”,除了自愿外,人们义务上街收集字纸,也有的由地方政府、大富人家或祠庙宫观出资雇专人收集。书籍在其老祖宗的心目中是非常神圣的。所有用过的经史子集,磨损残破之后,是不得随意丢弃的,要先将其供奉在字库塔内十年八载,然后择良辰吉日行礼祭奠之后,再点火焚化。
流沙河先生在其《故乡异人录》中讲:家有良田百亩的何老太爷患有眼疾,视物模糊,每日背着写有“敬惜字纸”的竹篓,提着铁柄火钳,沿街拾字纸于篓中,再背到南街字库焚化,以此期盼能早日重见光明。
何老太爷的眼疾好没好,不知结果,但是他的行动体现了古人对文字的珍惜、尊重和对文化的向往。
古时字库塔兴旺,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科举制度。老百姓只能通过科举考试,才能进入“公务员”行列。“学而优则仕”的观念深入人心,崇拜文化,尊重读书人,进而演变为对文字的崇拜,字库塔自然就逐渐成为了文字和文化的载体,人们因而顶礼膜拜,祈求金榜题名。
特别是乡绅,只有钱是不够的,最多叫土豪。所以希望后人好好读书,中举,中进士,当官,这才叫发达。因此,乡村的字库塔,多为地方上的地主财主捐修。修建关口字库塔的陈家,就是当地大地主,现在还有陈家花园遗址,规模宏大,花木茂盛。陈家后来还真出了不少读书人,教过我大学《文学概论》的陈立老师,就是陈家的嫡系后裔。
教育的普及,文化不再被少数人垄断,字库塔在人们心中,也就不再高大挺拔,只是旧时代的一个纪念。但旧时代人们对文字的崇敬,仍然值得我们学习。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杨建芳实习记者王坤)8月8日,全市检察长座谈会在武都召开,市人民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魏刚出席会议并讲话。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