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宾县: “蔬菜”闯出脱贫新路
新华社哈尔滨8月7日电(记者 王春雨 强勇)日头烤着大地,黑龙江省宾县永和乡利富村贫困户张淑英在蔬菜大棚里精心侍弄着一人高的西红柿秧。每年5月到9月,是她最忙碌的时候。
57岁的张淑英家中5口人,老伴和儿媳身体有病无法劳动,儿子智力有问题,小孙女上学正需要用钱。在永和乡政府帮助下,张淑英和儿子来到离家不远的哈尔滨永和菜业有限公司打工。
尽管扎着头巾,但脸还是晒得黝黑。谈起打工收入,张淑英绽开了笑脸。她说:“以前种苞米一年收入四五千元,上个月我出满勤挣了2820元,加上儿子的收入一共4320元,一个月顶一年,还不耽误照顾家。”
张淑英打工所在的企业是黑龙江省最大设施蔬菜生产基地、哈尔滨永和菜业有限公司。公司总经理李庆堂介绍,基地有设施蔬菜4500亩、钢架大棚1700栋。2017年蔬菜产量1.7万吨,60%销往南方,销售额达6800万元。
时间回溯到2012年,当时的永和乡在宾县17个乡镇中,耕地面积最小、人口最少,乡政府所在地还不如一个大村屯。没资源、没有产业优势的传统农区如何转型脱困,是摆在永和人面前的难题。
不管穷富,都得吃菜。当时在哈尔滨开火锅店的李庆堂与永和乡几名在外打工的菜农一拍即合,他们先成立了宾县达丰蔬菜专业合作社,从东北最普通的茄子、豆角、西红柿开始,在“粮改菜”上找出路。
转型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一场大雪,501栋大棚被压塌了199栋;技术不过关,摘下来的西红柿隔夜就烂;没有销路,好菜卖不上好价钱。
面对家人的不支持、乡亲们的质疑,李庆堂并没有放弃。他请来省农科院的两名专家指导,解决蔬菜种植技术难题。为了打通销售关,他来到哈尔滨一家蔬菜大市场打工,从最普通的搬运工干起,逐步摸清了蔬菜从进场到销售的“门道”。
从2014年开始,李庆堂的蔬菜合作社开始盈利,此后又成立了哈尔滨永和菜业有限公司。不管经营合作社还是公司,他都没有忘记乡亲们。公司以高于市场价的价格租种农民土地,雇工以当地农民为主,每年专门针对贫困户预留30~50个岗位,仅此一项带动贫困户年人均增收超万元。
永和菜业有限公司还与永和乡政府签订帮扶协议,为40多户贫困户免费发放种子、化肥,并按高于市场40%的价格回收农产品。永和乡北兴村贫困户赵云峰因为与永和菜业有限公司签订了7亩种植合同,且还在自家院里栽种20余棵果苗,依靠这些项目顺利脱贫。
永和乡党委书记杨向海说,今年永和乡立足蔬菜产业,将400余万元扶贫资金注入蔬菜基地,创建“1+2+6”模式:即通过1个钢架大棚,带动2个贫困户,供给6个城市订单家庭,预计可助221户贫困户脱贫。
截至目前,永和乡276户贫困户全部实现产业项目带动,其中除整户无劳动能力86户外,剩余190户均拥有两个以上增收项目。
谈起未来的发展,李庆堂有新打算,建一个集蔬菜种植、良种繁育、产品深加工、生态旅游观光为一体的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只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蔬菜才能卖得更好,才能带动更多的乡亲致富。”他说。
新闻推荐
游客露出牙齿和长“蛀牙”的兽首合影。图片来源:《法制晚报》加阅读“这些神兽该洗牙了!”参观太庙过程中,游客对建筑上的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