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国内新闻> 正文

基层村小教师撰文:学生不断流入城镇 乡村学校生存受影响

中国青年报 2018-08-06 12:59 大字

河南省三门峡市金灯河村,一个小学里只有四个学生。视觉中国 资料

许多乡村小学、教学点,都遇到了生源严重不足的问题,还有逐年成下降趋势。

以笔者工作的中部某省中东部两县交界的乡村小学为例,该校有一到六年级外加附属学前班,共计7个教学班,从2016年春到2018年春,教学班不变,可是3年来在校学生却不断递减,从87人到73人再到61人。

尽管国家全面放开二孩政策,可乡村学校生源反减不增,是什么原因呢?在笔者看来,答案有两个:一是小升初;一是其他年级学生流转到城镇小学就读。

还是以这所小学为例:这所“麻雀”式小学,2016年春在校生87人,除去正常升入初中的11人,转校到县城就读的3人,到镇里就读的2人,本年度只招收3名学前班学生。也就是说,毕业+转校的有16人,招收新生只3人,在校学生减少率为14.9%,增长率为3.4%。2017年、2018年的升学、转校情况与2016年几乎一样,按照这样的下降速度,要不了几年,该校会自然“消亡”。

这所小学是2010年广州爱心人士援建的,有11名专职教师,语、数、英、德、科、体、音、美教师配备齐全。8年来,爱心人士不断加大援助力度,学校的各项教育教学设施不断更新、完备,学生上学读书不用花一分钱,还有各类奖助学金“进账”。对农村家庭来说,送孩子到这样的学校就读,简直就是最理想的学校了。他们为何要将孩子转学到城镇学校就读呢?笔者分析,原因如下:

一、“成绩好的孩子不能“窝”在乡村小学就读”。转学到城镇学校就读的孩子家庭,并不都是农村的富裕家庭。其中一个原因是孩子学习成绩比较优秀,将来会“有出息”,农村即使条件再好,师资力量再雄厚,还是比不上城镇学校。即使城镇学校早有规定:不收“外来学生”,特别是农村小学生,可农村家长还是想办法,找熟人、托关系,千方百计让孩子到城镇学校就读。

二、攀比思想作怪。随着在城镇买房的农村人越来越多,部分有条件的农民进城居住,也把孩子带到城里读书,这本是无可厚非的。但是,一些没有条件的家庭也“攀比、跟风”,即使城镇学校没有各类奖助学金、免费午餐、营养餐,甚至要倒贴一些钱,家长也要在城镇租房子,陪孩子读书。乡村小学根本挡不住他们“进城的脚步”。

笔者曾同校长一起试图挽留该校一个三年级的学生。校长列出一大堆优惠政策,还算了一笔经济账:从小学三年级到高中毕业,这九年孩子就读、家长陪读花费巨大,却被该家长一句话噎得下不来台:“我家孩子就是不在你那里读,我家也不在乎钱!”

乡村学校生源锐减,尤其是成绩好的学生纷纷流入城镇,给乡村学校的生存造成了极大的影响,不利于乡村学校的长远发展,同时也挫伤了从教者的积极性:“成绩好的学生都走了,留下的是成绩差的学生,让我们如何教?”特别是一些县级、镇级“统考”“竞赛”,乡村学校怎么也比不过城镇学校。

鉴于乡村学校生源、尤其是成绩优秀的生源,不断流入城镇学校,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农村学校,特别是校长,要首先从自身找原因:为什么留不住学生?工作还有哪些不足的地方?要不断改进工作方法,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包括领导、教师在乡村社会中的做人做事,处处严格要求,树立教师在社会上的良好形象,造就良好的学风、教风和农村文化重地氛围。

二是要经常走村入户走访学生,及时了解学生在家中的学习、生活状况、了解家长所需所想,放下身段真心与家长交朋友,向他们宣传学校的办学思想。

三是向上级主管部门详细说明学生转学情况,并提出合理化建议,以打破“农村小学空荡荡,城里小学挤倒墙”的城乡教育不协调的局面。

乡村学校留住乡村学生,是乡村教育发展之根本,是培养农村基础人才之大计。一个乡村没有学校,也就没有生机,乡村振兴也许就成为一句空话。希望城镇乡村多方协力,把留住乡村学校生源作为一项乡村振兴的大事来办!

(作者为基层教师)

(原题为:《仅靠自身努力乡村小学难留学生》)

新闻推荐

《天长地久》

龙应台著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继《孩子你慢慢来》《亲爱的安德烈》《目送》后,以更坦率更深情之笔,丈量爱与生命的丰厚与辽阔...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