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国内新闻> 正文

闽宁“移民”

新京报 2018-08-06 01:34 大字

7月30日,航拍闽宁镇全景。 本版摄影/新京报记者 王飞 7月30日,闽宁镇改造后的闽南风格居住区。 7月30日,王文辉,福建人,在闽宁镇做水管厂厂长。 7月31日,王瑞刚,第一批闽宁镇“移民”。 7月30日,沙金龙(右一),1991年随着父母搬迁到闽宁镇。

7月31日上午,王瑞刚在自己的肉牛养殖基地里,领着一家企业的负责人参观,为了展示肉牛的健康程度,他从护栏的缝隙里钻了进去,踩着栏里的牛粪过去拍打牛背。

“那会儿大家都烧不起煤,到了冬天大家就把山上的土跟草一块儿铲下来填火炕,条件稍微好一点、养得起牛的家庭,才有牛粪火可以烧。”王瑞刚告诉新京报记者,下一步他计划把这些被遗弃的牛粪变废为宝,生产有机肥料,提供给种植酿酒葡萄的企业和农户。

王瑞刚是闽宁镇的第一批移民。1991年,他离开了西吉老家的大山,来到了位于宁夏首府银川西部永宁县境内的一片戈壁滩,一步步从一名“打工仔”成为了一名企业家。

坐在办公室里,王瑞刚指着一张三十多年前照的全家福告诉记者,他们家一共有兄妹十人,在他15岁之前都没穿过一件新衣服,从小到大穿的都是游商贩卖的估衣,要么是不合身,要么就是浑身上下打满了补丁。

今年29岁的沙金龙也是闽宁镇的第一代移民,他离开闽宁镇外出求学多年,研究生毕业后进入了一家国内知名的乳制品企业担任项目经理,现在他回到闽宁镇,创办属于自己的企业,希望能带动更多的闽宁乡亲脱贫致富。

为了吸引像沙金龙这样的年轻人,政府给予了厂房租金上的大幅度优惠,原本一年租金需要接近20万元,沙金龙只需要支付3万元。

7月30日下午,沙金龙的生产车间正在装修。沙金龙说,他已经拿到了第一笔订单,还有几家企业正在洽谈合作。

闽宁镇的发展离不开外部的帮助。

福建人王文辉在1996年就来到了宁夏。那一年,福建、宁夏两省份刚签订协作协议确立对口扶贫关系。“那个时候宁夏处处都在搞建设,水管、阀门的需求量很大,而且对我们福建来的客商非常友好。”王文辉当时在做阀门生意。

2014年,闽宁镇开始建设“闽宁扶贫产业园”,由福建闽商投资建设的宁夏青川管业有限公司作为第一批落户产业园的企业,实现了当年建设当年投产,全部投产后能够解决500多人的就业。

由于在供给水行业深耕多年,又长期在宁夏工作生活,王文辉便被投资人推荐担任生产厂长。如今,王文辉的儿子也已经大学毕业,也留在闽宁工作。

尽管背井离乡,但他觉得,在闽宁还是能够感觉到家乡的影子。“红房子、红屋瓦,像极了我们闽南的建筑,走在闽宁街头有一种回家的感觉。”

本版采写/新京报记者裴剑飞

新闻推荐

大陆向金门正式供水

来自福建的清水流进金门田埔水库旁的受水池8月5日,福建向金门供水工程实现正式通水。福建向金门供水工程由晋江龙湖取水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