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国内新闻> 正文

“曹氏风筝”走进中小学课堂 供学生选修学习 14种曹雪芹遗著风筝技艺复原成“曹氏风筝”;为保护制作技艺传承,传承人向孩子们传授“曹氏风筝”技艺与文化

新京报 2018-08-05 02:00 大字

“曹氏风筝”传承人张立丽正在画风筝图案。黄哲程 摄 李家坟村乡情村史陈列室内,陈列着运用“曹氏风筝”14种技法制作的风筝。曹氏风筝工艺坊供图

海淀区西北部有个李家坟村,村内建立了一座乡情村史陈列室,“曹氏风筝”工艺坊就坐落于陈列室中央。

“曹氏风筝”是中国民间风筝艺术四大派别之一。据介绍,其制作工艺源于曹雪芹遗著《废艺斋集稿》。如今,北京已经有15所中小学邀请“曹氏风筝”进校园,由传承人为学生亲授风筝技艺与文化。

多名艺术家“抢救”曹雪芹遗著

“曹氏风筝”工艺坊负责人王晓宇介绍,“曹氏风筝”的传承与发展,离不开一位关键人物——孔祥泽。1943年,孔祥泽在北平国立艺术专科学院学习绘画和雕塑,其间他的日籍教师高见嘉十偶然从日本商人金田氏手中借到一部曹雪芹的手稿《废艺斋集稿》。《废艺斋集稿》由曹雪芹在两百多年前写成,共计八卷,其中第二卷《南鹞北鸢考工志》详细介绍了43种风筝的“扎、糊、绘、放”制作技艺,且每种技艺都绘有风筝骨架图,并配有扎糊诀和画诀。因金田氏珍视此书稿,不允许拍照,高见嘉十先生立即邀请了几位文物家和美术家,与孔祥泽一起,用26天时间抄摹了《废艺斋集稿》中的部分内容,其中第二卷《南鹞北鸢考工志》约有一半内容被抄录下来。随后,《废艺斋集稿》被金田氏寄往日本,从此再无音讯。

此后,孔祥泽与北京“扎燕风筝”传承人费保龄合作了几十年,深入钻研曹雪芹的风筝遗稿。为纪念曹雪芹在风筝制作技艺上的功绩,孔祥泽将创制的风筝命名为“曹氏风筝”,孔祥泽也成为“曹氏风筝”第一代传承人。

风筝赛事国家级裁判员程英华曾在文中记载,20世纪50年代以前,北京制作风筝的名手所用的图式,多出自曹雪芹的《南鹞北鸢考工志》。当时京津地区风筝艺人制作的风筝,大多也是“曹氏风筝”的艺术风格。

2006年,“曹氏风筝”入选首批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11年5月,“曹氏风筝”工艺被录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传承遭遇困境“曹氏风筝”进课堂

王晓宇说,孔祥泽与李家坟村有着很深的渊源,他曾经在李家坟村专门教授残疾人制作风筝,帮助他们解决生计问题。2006年,李家坟村党支部书记李世刚自筹资金,携手原海淀区文联主席易海云,计划发扬“曹氏风筝”的技艺与文化。他们聘请孔祥泽的儿子、“曹氏风筝”第二代传承人孔令民,在李家坟村为村民传授“曹氏风筝”的制作工艺。

2007年,“曹氏风筝”工艺坊正式挂牌,孔令民在其中专门负责风筝的技术研发和专业指导,这座工艺坊也成为李家坟村乡情村史陈列室的前身。如今,在“曹氏风筝”43种手工技艺中,已有14种被复原和使用。

不过,“曹氏风筝”的传承如今遇到了困境。王晓宇说,初代传承人的老龄化、市场化批发对纯手工风筝造成冲击、风筝手艺人收入低和手艺人数量缺乏等,是当下“曹氏风筝”传承面临的主要问题。第一代传承人孔祥泽先生今年已经98岁,其子孔令民也已73岁,“曹氏风筝”的传承和保护工作急需年轻一辈的加入。

缪伯刚是“曹氏风筝”第四代传承人,他与其余风筝手艺人如今正致力于让“曹氏风筝”进校园。据介绍,目前北京已经有清华附小、北医附小、人大附中等15所中小学邀请“曹氏风筝”进校园,供学生们选修学习。缪伯刚不时带领“曹雪芹风筝”团队走进课堂,亲自为孩子们传授“曹氏风筝”的技艺与文化。

此外,李家坟村还与台湾屏东县满洲乡港口村建立了对接村关系,每年两地都会进行文化交流互访,“曹氏风筝”技艺便是文化交流中的重要内容。

除了李家坟村乡情村史陈列室,海淀区还在其他乡镇建成了4座乡情村史陈列室。自2013年以来,海淀区乡情村史陈列室建设共投入资金482万元,农村宣传视屏建设投入90万元。目前,海淀区正建设另外6座乡情村史陈列室。

新京报见习记者黄哲程实习生姚敏

新闻推荐

高温烤验四大洲热火还要烧多久

市民和游客在重庆洋人街水上乐园新华社北京8月4日电这是世界天气史上罕见的一组“热”镜头——亚洲、欧洲、北美洲和北部...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