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惠州:“两桥一堤”,见证苏东坡民本情怀
□本报记者余如波
北宋绍圣元年(公元1094年),59岁的苏轼继“乌台诗案”后再度遭遇政敌打压,最终被贬为“宁远军节度副使,惠州安置,不得签书公事”。在今天的广东惠州,苏轼度过了两年多的谪居生活,直至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被贬海南儋州。
寓居惠州期间,苏轼不仅维持着旺盛的文学创作热情,他还发挥自己的影响力,通过提建议或者亲力亲为等方式,为当地百姓修桥、引水、推广先进农具等,做了不少实事。而他在惠州留下的遗址遗迹,如今大多分布在惠州西湖风景区内。
7月12日,借着话剧《苏东坡》赴惠州演出之机,记者来到惠州西湖寻访东坡遗址遗迹,追忆其“以民为本”的为政情怀,感受惠州百姓对他的追忆。
便民出行
捐献御赐犀带修筑“苏堤”
杭州西湖的苏堤众所周知,其实惠州西湖同样有一条苏堤。从惠州西湖景区东门进入,一条遍植绿树鲜花的石堤直通湖中孤山山脚,中间还有一座名为“西新桥”的石拱桥。临近正午,尽管阳光暴晒,气温将近35℃,苏堤上依然游人不断。
既然名为“苏堤”,自然与苏轼关系密切。惠州文史学者王启鹏介绍,苏轼寓居惠州后不久,发现惠州城四面环水,出入不便,经过反复调查研究,苏轼提出修筑“两桥一堤”,得到当地官员的肯定与支持。
该计划的一部分,就在惠州西湖中。苏轼建议在两端各筑一段堤,中间造飞楼九间以作桥,造桥木料全部采用罗浮山出产的坚硬如铁的盐木。
王启鹏说,工程开工后,苏轼每天都要前去了解情况,和负责人研究解决实际问题。惠州城内外的百姓随之蜂拥而至,一方面看看工程进度,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领略苏轼的风采。然而没想到,工程进展到一半左右时资金不继,苏轼就把家中最值钱的东西,皇帝赏赐的一条犀带捐了出来,又马上给弟弟苏辙去信求助。苏辙和夫人得知兄长在贬谪的困境中仍热心为百姓做好事,心里非常高兴,将从前被赏赐的黄金都捐了出来。
经过8个月的奋战,“两桥一堤”终于建成。后来,惠州百姓为了铭记苏轼的恩惠,便把湖中堤坝称为苏堤,如今它已经成为惠州的重要文物景点之一。
文理兼修
为广州引入最早“自来水”
在惠州,苏轼的行动是受到监视限制的。这没有难倒苏轼,他利用自己的影响力提出建议,请和自己交好的官员牵头筹办相关事务,以此为惠州人民做了不少好事。
惠州西湖孤山上的东坡纪念馆,展示了大量苏轼造福于民的图文、实物资料,其中一幅“秧马图”尤为特别。图中,一位农人骑坐在一件形同木马的农具之上,在稻田中一边行进一边插秧。苏轼认为,徒手插秧需要弯腰俯首,如果使用他在武昌见过的“秧马”,可以节省体力,提高劳动效率。不久后,“惠州民皆已施用,甚便之”。
值得一提的是,苏轼还设法为广州引入“自来水”。原来,苏轼贬谪惠州途中曾在广州逗留数日,对当地淡水分布有所了解。他听闻广州百姓饮用咸苦的井水,不少人因此染上疾病,马上将自己设想的“自来水”供水计划致信广州太守,解决了当地的饮水致病问题。“可以说是广州最早的‘自来水\’,甚至是全国最早的‘自来水\’。”王启鹏说。
“超常”文字
赞颂末任伴侣深情厚谊
苏轼寓居惠州前后不足三年,然而于公于私都留下了深刻印记。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王水照介绍,谪居惠州的政治挫折和生活窘迫,并没有减弱苏轼旺盛的文学热情,先后创作了400多首诗和一些词作、散文,令人不得不感叹“老而弥笃”。
惠州西湖现存不少景观,都曾在他的作品中艺术再现。例如针对孤山的标志性建筑泗州塔,苏轼写下名句“一更山吐月,玉塔卧微澜”,生动描摹了暮色晚霞中塔影摇曳、余晖逐波的动人场景。
苏轼一生中,先后娶过两个妻子,还有一个侍妾,其中的最后一位王朝云死后,便安葬在惠州西湖孤山之上。如今陵墓修葺一新,不仅立碑“苏文忠公侍妾王氏朝云之墓”,墓旁还建有王朝云坐像雕塑。
王启鹏介绍,苏轼接到贬谪岭南的诰命后,决计将所有姬妾全部遣散,唯独王朝云坚持跟随南行。有感于此,苏轼在惠州写下《朝云诗并引》等作品,甚至用“致语口号”来表达自己的爱和感激之情。“这种文字只用于皇室成员的生日,或者国家的典礼大节,一般由翰林或有名气的大臣来写。写好之后先给乐工们排练,在朝廷宴会上由乐工演唱,所以在民间是见不到的。”王启鹏说。
新闻推荐
匡吉 日前,人社部要求全面取消领取社会保险待遇资格集中认证。这意味着,“九旬老人社保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