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国内新闻> 正文

◆似水流年 大院里的吴大爷 □张闽生

淮河晨刊 2018-07-13 12:17 大字

十栋红砖平房、依地形二纵八横有序排列,组成了一个名叫铁路职工家属四区的大院。从懵懂少年到青春韶华,直到我18岁时作别校园走进军营,我们全家人一直在那儿居住。

大院里有一个退休多年的吴大爷,无儿无女,孤寡一人,70多岁的人依然像个老“顽童”,整天无忧无虑,逢人就打招呼、开玩笑。吴大爷算得上大院里的“焦点人物”。一来因为他家所处的位置特殊,是大部分住户出入小区的必经之路,二来因为他家门前不远设有公共自来水池,是左邻右舍们一日三餐取水、用水的公共场所。平素里大伙儿喜欢在那儿一边洗洗涮涮,一边拉呱、闲谈,东家长西家短地议论、说道,吴大爷也经常坐在门前看着、听着,经常也掺和着说上几嘴。

我们家在吴大爷家斜对面,仅几步之遥。直到上了初中,我还像院里的其他大小朋友一样,有事没事喜欢往吴大爷家里钻,听他讲故事传奇,说趣闻轶事。尤其一到傍晚,他家就聚集了好多人,说笑、闲聊,俨然天天召开“座谈会”。我从小就喜欢听故事、背课文、练朗诵,吴大爷家为我提供了练习、展示的平台,我经常晚上到他家给大家朗读课文,算是过足了“朗读瘾”,每次声情并茂的作品朗读一结束,总能赢得叔伯大婶们的喝彩和夸奖。

记得刚就读高二不久的一天,我正在家中书桌旁学习,吴大爷拄着拐杖气喘吁吁来到我家,说:“小四子,大爷求你办件事!”我赶紧让座,给他泡了一杯茶。平常一有困难,院子里的大妈、大嫂就热情主动帮助他。现在吴大爷有事求我办,我能不帮助他吗?“大爷,有什么事儿,尽管吩咐。”我调皮地说。

“是这样的……”接着,老人用浓重的河南口音向我讲述了一件令人感动的事儿。吴大爷是北方人,每顿饭都离不开白面。但一段时间以来城区的粮站里很少有面粉供应,这可急坏了老人。城关镇粮店里有一个副主任名叫温国良,她听说此事后就与领导商量,建议对吴大爷等几个孤寡老人予以特殊照顾,每月按时送面上门。看到老人的被子脏了,小温还主动帮助拆洗、晾晒。有一次吴大爷生病卧床,小温得知后曾四次上门问寒问暖,使老人感动不已。

听完老人的叙述,我明白了:“大爷,您是让我写一个表扬稿吧,这事我包了!”

“你是咱大院里左邻右舍器重的‘小秀才\’,早就听说写了好几篇作文上了报纸。找你小子帮忙,算是找对人了!”吴大爷的一番表扬让我的脸胀得通红的。

当天下午,我拈笔在手,流畅写下了题为《温国良照顾孤寡老人受赞扬》的稿子。“嗯,写的好,你真是一个‘小秀才\’!”我到吴大爷家念给他听,他又兴奋地把我夸奖了一阵子。经吴大爷的同意后,我把稿子送到了县广播站。几天后,县广播站就在新闻节目里播出了。不久,我又去广播站送稿件,编辑老师让我签名领取了上一篇稿子的七毛钱稿费,还对我说:“给我们写稿的,就是我们的通讯员。欢迎你多写稿!”

“哦,我也成了通讯员了!”我高兴地跳起来。

几天后,我突然在《中国青年报》上看到一个“中学园地”版面,感觉用帮助吴大爷写表扬稿的前前后后做素材写个稿,很适合向“中学园地”投稿。当晚,我把吴大爷求助写表扬稿的过程与我个人学习写作的点滴串联起来,以《“哦,我也成了通讯员了!”》为题写成了一篇小通讯。投稿一周后,就刊登在1983年4月12日的《中国青年报》四版上。

得知我写稿上了北京的报纸,吴大爷连续好几天逢人就夸我能干,满大院子嚷嚷这孩子将来必成“大器”。此后,我的写作热情陡增,像是得到了“真传”,无师自通地悟出了不少写稿技巧,高中毕业前就在报刊上了不少稿件。

当兵第四年后回乡短暂探亲时,我又一次见到吴大爷,老人身体依然硬朗,只是有点耳背,交谈时得在他耳边大声说话。我告诉老人,因为爱好写作,我已从基层连队调到团机关从事宣传报道工作,并因成绩突出被组织从战士直接提拔为军官。“好好好,早就预料到咱们的小四子有出息!”临走时,老人还叮嘱我勤练笔多写作,千万别荒废学习。

谁知,那一次竟是我和老人的最后一次见面。不知过了多久,我听家人说,吴大爷已不在世了。

哦,吴大爷,您在天堂还好吗?其实,您没走远,您一直在我30多年前写的那篇稿子里呢……

新闻推荐

登顶航海“珠峰”的中国队员

“还是像做梦一样。”在赢得沃尔沃环球帆船赛(简称沃帆赛)总冠军十几天后,东风队船员陈锦浩仍不太相信比赛已经结束,然而他已...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