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国内新闻> 正文

偷窃科研作物是“无知者无畏”

济宁晚报 2018-07-11 12:21 大字

■本报评论员 陈曦

“严防”毕竟治标不治本,还是得通过加强普法宣传、知识下乡,让村民充分认识到科研基地、科研作物的重要意义,以及破坏、偷窃等行为可能带来的法律风险,从而不愿也不敢“伸手”。

近年来,科研作物被偷、被破坏的新闻屡见于报端。江苏泰州农科所培育5年的香沙芋新品种一夜几乎被偷光,20多亩地的芋头所剩无几;华中农大、湖南农大的油菜花试验田遭破坏,影响到相关专业博士生的论文写作,甚至不得不延期毕业……而今,湖南农业大学农学专业的同学们也倒了霉,科研玉米被骑着摩托车、三轮车而来的村民“一麻袋一麻袋地偷”,遭损毁的试验田约占全部玉米试验田的30%。

10日,湖南农业大学通过官微发布了关于刘阳实验基地被盗摘的情况通报,通报指出,基地承担了一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7日发生村民偷摘玉米事件,基地带队老师、学生及时阻止并报警,现场勘察发现1725份玉米科研材料被损毁,导致2015级农学专业一班作物学科研技能竞赛无法继续,该班秦同学因试验材料损毁而无法完成毕业论文,农学罗教授此次科研试验得不到结果。

事实上,为了防贼惦记科研作物,湖南农大也没少费心费力,在基地周围栽种防护树木,安装摄像头,安排学生巡逻;但是,百密也难免会有疏漏的时候,正值考试季,学生可能没时间巡护作物,周围村民趁机废了摄像头,再偷玉米,校方是一脸无奈,受影响的师生则是欲哭无泪了。且不说辛辛苦苦把幼苗抚养长大的艰辛,也不说马上看到胜利果实却被人摘去了的心痛,单单就影响科研活动来看,造成的延误和损失就是难以挽回的,可能需要师生再付出同等的心血和精力重新育苗,等待下一次的收获,并祈祷不会再遭遇意外的“打劫”。

或许在涉事村民看来,玉米就是最常见的农作物,到无人或疏于看防的地里摘些回家,能犯多大的事儿呢?他们甚至不认为这是偷窃行为,而将之看成是“便宜不占白不占”。相对淡薄的法律意识和匮乏的知识储备,决定了这些村民意识不到这类科研作物的真正价值和意义所在,除了“吃”之外,他们倒也不会想到将其通过特殊渠道高价倒卖,而这已是不幸中的万幸了。据悉,被偷的玉米品种已获得湖南省农委的审批,校方正在申请专利权;如果流入市场、落入某些商业公司或竞争对手之手,后果就不堪设想了。

针对科研玉米被盗事件,当地有关部门可谓高度重视、迅速行动,不仅马上组织召开了村民小组会议,“召回”了近百个玉米棒;而且积极与科研基地协商,将进一步完善基地防护隔离网、提示牌,还打算组织治安巡防队与基地师生一起加大巡逻力度。这样负责任的态度,显然能取得校方及师生们的谅解,但“严防”毕竟治标不治本,还是得通过加强普法宣传、知识下乡,让村民充分认识到科研基地、科研作物的重要意义,以及破坏、偷窃等行为可能带来的法律风险,从而不愿也不敢“伸手”。

新闻推荐

你也有法宝

□郝金红在从南京到重庆的火车车厢里,陶行知的后面坐着一位抱孩子的中年妇女。或许是孩子不适应车厢里沉闷的空气...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