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师杜先生 赵澜终圆梦
[摘要]讲述
此次能够拜入杜近芳先生门下,对于青年演员赵澜而言,更像是一次圆梦之举,“我是天津人,从小我的父亲就会带我到天津的中国大戏院去看戏,大概也就是三五岁的时候,我看的第一出戏就是杜先生的。”赵澜说,那时候并不知道台上的那个人是谁,但觉得扮相特别漂亮,因而萌发出对京剧的喜爱。 “后来进入上海戏剧学院,专门学习戏剧,听得多了,见得多了,看的戏也多了,都无法泯灭掉杜先生在我心中的美好印记,并最终形成了对于戏剧的自我判断,要学什么,走哪个路子,每一个节点都有着杜先生对我的影响。 ”
精进学业
杜先生唱戏“讲道理”
如果说小时候对杜近芳先生的崇拜,还是一种懵懂的爱美之心,那么已经走上专业戏剧表演之路的赵澜更为钦佩的是杜近芳先生唱戏“讲道理”,为什么这样说呢?赵澜告诉记者,现如今在舞台上演出的许多老戏不考究,比如说《凤还巢》,原来老的演法是“偷觑”:程雪娥遵父命,屏后看才郎,看过一眼之后,接着念白“看这位公子神清骨俊,气概非凡。哎呀呀,爹爹眼力果然不差”随后下场,接着父亲就向穆居易提亲,可是父女之间并没有照面,程雪娥是如何将这种心意传递给父亲的呢?中间缺失了一个环节,衔接不畅,而杜近芳先生设计了一个父亲撩起帘子出门的小情节,正好撞见了屏风后偷觑的女儿,父女之间并无对白,而是在四目相对的那一刻,女儿满脸娇羞,捂脸遁逃,使得前后因果有衔接,“当时在1993年演出的时候,这一改动赢得了满堂喝彩。 ”
赵澜透露说,自己对杜近芳先生的这一设计印象深刻,毕业论文时写作的题目《论梅先生的移步而不换形》,就将这一出设计用作例子,“这是对梅先生移步而不换形的最好的一个诠释,同时比梅先生的演绎又推进了一步。 ”
跟随杜近芳先生学习,赵澜直言收获特别多,“我俩一见面就是说戏,没有任何繁复的客套,从下午三点能说到晚上十点多,老师的思维特别跳跃,从《谢瑶环》跳到《三娘教子》,又会跳到大登殿,通过一出戏学到好几出戏的精华,特别开眼、开耳。 ”
事无巨细
生活琐事皆关爱
半年前,赵澜经由业内人士的引荐,与杜近芳先生取得了联系,第一次提出拜访之意时,杜近芳先生二话不说,就将这一晚辈后生邀请到家中做客。赵澜说,当时自己的心情极为紧张,“初一见面,杜先生笑容满面,然后就坐下化妆,这是为什么呢?杜先生自问自答道:‘你们不得跟我拍张照片么?\’如此一句话,一下子就化解了我心中的紧张情绪”,后来杜先生还安排在家里吃饭,让家中的阿姨特意跑去东来顺买来涮羊肉,“杜先生可是中国京剧宝塔尖上的人物,如此德高望重,却请一位不知名的、初次见面的学生吃饭,这也让我特别感动。 ”
记者 周洁
新闻推荐
姚其同是江苏泰州人,家里姐妹四个,她是年龄最小的。姚其同的母亲孤独无依,三姐小时候因患脑膜炎留下后遗症,双腿残疾,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