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热评“松绑”不妨从“只填一表”做起
■ 韩小乔
凡在中科院获得前沿科学重点研究计划资助的科学家,每年只需“简单地填写一张表格”,不必再有其他过多的立项环节——这是中科院近日公布的“进一步落实‘放管服\’改革、建立绿色通道”具体改革举措之一。
克服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倾向,不将论文、外语、专利、计算机水平作为应用型人才、基层一线人才职称评审的限制性条件——这是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的《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释放出的重要信号。
一条条改革举措,直指当下科研管理体制中的突出问题。长期以来,科研管理中的繁文缛节饱受诟病。繁琐、机械的程序性工作挤占了科研人员的宝贵时间,让他们难以专心科研,影响了学术活动的独立性和自由度;漫长的立项审批程序、复杂的科研经费申请流程,令科研人员苦不堪言、望而生畏,挫伤了他们申报科研项目的积极性。难怪有科研人员抱怨:“研究科研项目的相关文件需要一两天,填写表格、核对信息又要一两天,如果填写错了,还要返工一两天,交上去后不知道何时出结果,看来要度过一段紧张忙碌却与科研无关的日子了。 ”
评价不科学、奖励不公平、激励不到位,是科研管理痛点。评价体系是科研工作的指挥棒和风向标。在一些地方,评价标准“一刀切”,重形式轻内容、重数量轻质量、重短期轻长远、重头衔轻贡献,让一些科研人员急功近利,阻碍了科研创新;评价方式单一,分类方法不科学,没有考虑到机构、学科、研究人员的差异性和特殊性;评价活动过于频繁、密集,造成低水平重复工作,伤害了学术原创能力。
科研管理中的种种问题,束缚了人才手脚,遏制了学术活力。营造良好科研生态,关键在于完善科研管理体制。
遵循科研规律,实行动态调整。科研管理不能将简单的事情复杂化,更不能以限制为目的。为啥科研人员感觉有填不完的表格,写不完的论证,搞不完的评估?还是因为管理规定太死板,缺乏机动灵活的空间。就拿科研经费管理来说,一旦出现科研预算不符合要求,科研人员就可能白辛苦一场。事实上,即便预算是合理的,可随着科研活动深入,情况发生变化,经费也要跟着调整。科研管理是服务不是限制,是激励不是约束,更不能成为枷锁和障碍。尊重科研规律、切合实际需要,科学设立科研管理的目标、方法,简化优化流程,才是尊重创造性劳动的体现。
转变工作思路,增强服务意识。复杂的立项审批程序,不合理的科研评价体系,都没有从科研人员的现实需求出发设计程序。表格化的流程、机械化的管理,方便了行政人员审核、录入、分拣,却将科研人员异化为“财务人员”或“技术工人”。看似严谨的制度规范与评估流程并非为了学术科研活动的高效、规范而设,而是为了方便行政管理,这无疑是本末倒置。不抛弃行政化的管理思路,就很难激发科研人员的创造性。换言之,以科研人员为本,主动调整职能定位,变管理为服务,才能真正为科研人员“松绑”。
强化科研监督,规范经费管理。简化流程不等于放松监督,在缺乏有效监督的情况下,科研管理容易跑偏。要通过对科研管理程序的监督,促进科研活动执行力的提高,形成良性循环。比如,中科院在进一步下放管理权的同时,也出台和修订相关管理规定,确保监管到位,不让科研经费“跑、冒、滴、漏”。不断健全完善法律体系、政策规范、管理机制,加强与审计、纪检监察等相关制度的衔接,才能不断提高科研管理水平,为科研活动提供良好保障。
说到底,科研管理是为了保证科研活动有效进行,给科研人员提供潜心学术、追求卓越的空间,让思想碰撞出更多火花、人才释放出更大活力、科研水平获得更大提升。围绕这个目标,摒弃不合时宜的繁文缛节,破除阻碍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不妨从“只填写一张表”开始。
新闻推荐
下河小学校举行“红旗飘飘引我成长”经典诵读大赛 感悟美文神韵 让学生快乐读书
日前,下河小学西街校区和下河街校区古韵萦绕,诗香阵阵,别开生面的以“红旗飘飘·引我成长”为主题的经典诵读比赛分别在两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