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国内新闻> 正文

“一分为二”的《春晓》

安庆晚报 2018-07-10 09:11 大字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春晓》,是盛唐时代著名诗人孟浩然(689—740)之作,从诗作面世至今,汉语语言的接触者几乎人皆熟知。全诗行云流水、朗朗上口,其独臻妙境在于:景真情切、韵味悠长,浑然天成、天球不琢。

孟浩然,名浩,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是山水田园诗派的第一人、“兴象”创作的先行者,与王维共称“王孟诗派”。他人生阅历不繁、诗歌题材不杂,早年有志用世,却仕途困顿,痛苦失望之余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以隐士终身。早年曾隐居鹿门山,不惑之年,游历长安,应进士举不第。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开元二十五年,张九龄招致幕府,后隐居。有《孟浩然集》三卷、267首诗作传世。

同时代大诗人杜甫盛赞孟浩然:“清诗句句尽堪传。”“清”字,极妙,精准地刻画了孟浩然清淡自然的诗风,即:思想情感清淡,无激越之态;诗意表达清淡,无浓烈之味;语言色彩清淡,无绚丽之色。《春晓》可谓是他“清诗”中的“第一等清诗”。

通常对《春晓》的解读:一是首句之高妙,绝无伦比。“春眠”二字直接对准了人在春天乏困的生理本象,读者的认同感迅速高升到了极点——文学需要认同。紧接着又有“不觉晓”的跟进,既说明了犯困的深度,又表达了对睡觉的留恋之情;二是诗人精妙地捕捉到了春日破晓的瞬间,写了春之声:鸟啼、风雨,由此展开了春的图景和个体意趣;三是由“啼鸟”之“闻”,自然而然地从在听里的范畴里过渡到“风雨声”之忆,为小诗营造了“出曲通幽、回环波折”的况味;四是尾句采取了问而不答之问,加强了诗作从爱春到惜春的情感历程。

如果用人性的或关于人性的钥匙来开启《春晓》,它又会有什么样的光芒呢?

《春晓》是孟浩然早年隐居鹿门山时所作,隐者自然有世内之隐情、世外之理喻,什么事在此时,他都会有两个视角才是。再者,孟浩然在《本阇黎新亭作》中说白了他的诗作美学追求:“弃象玄应悟,忘言理必该。静中何所得?吟咏也徒哉!”也就是他器重艺术形象应具有兴的托物言志和喻情之作用(唐人殷潘所提出的“兴象”),即为“弦外之音,象外之旨”。好,再回到诗的本身——“春眠不觉晓,”道出了春天一觉睡到不知不觉天亮的程度,是不是很美好的事?当然!接下一句是“处处闻啼鸟”,被吵醒了,是不是有些糟糕和沮丧呢?醒来后,想到了“夜来风雨声”,东春雨贵如油、润物细无声,对于白天要劳作和行走的人来说,夜里下雨并且是春雨自然很美好,然而这个春天绽放了很多鲜花呀,风吹了、雨打了,“花落知多少?”扪问得让人无言以对,再次糟糕和沮丧。回望全诗,应该分两层,一二句为一层,三四句为一层,两层为并列关系,分别一正一反地都在说“美好”之后的“糟糕和沮丧”。南宋朱熹在说“理一分殊”时认为“一分为二,节节如此,以至无穷,皆是一生两尔。”

因此,《春晓》传递的人性之光,即:万事万物,矛盾对立,积极与消极并存,全在一分为二之间。

新闻推荐

民宿经济打通农民致富路

7月6日,浙江省安吉县余村“青之恋舍民宿”女主人李庆(右二)为入住的游客服务。近年来,安吉县积极鼓励当地农民和外来...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