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国内新闻> 正文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服装风潮:时髦莫过“的确良”

老年生活报 2018-07-09 12:39 大字

新中国成立之初,工农业基础薄弱,吃穿用度各方面,生产的发展都赶不上几亿人生活改善的需求。那会儿大家穿的全是棉布衣裤,而有限的土地顾得了吃(种粮食),就顾不了穿 (种棉花),纺织品异常紧缺。

怎么解决老百姓穿衣难?布如何“不用从地里长出来”?根本办法就要靠化学纤维。据报道,毛泽东就曾对周恩来说:“我们能不能也搞点化纤?不要让老百姓穿衣这么千辛万苦。 ”

“的确良”,化纤的一种,1950年代在国际上开始流行,也称 “达可纶”“涤纶”,有纯纺的,也有跟棉、毛混纺的,通常用来做衬衫。据说这种面料最初在广东按音译被唤作 “的确靓”,传至北方后变为 “的确凉”,后来大家发现穿起“的确凉”并不凉快,才改成了“的确良”。“的确良”的“优良”显而易见。尽管不吸汗、不透气,可挺括滑爽、易洗快干,还比棉布结实,“经蹬又经踹、经铺又经盖”,一件顶三件。更重要的是“的确良”虽然贵,但不按实收布票,而是打折收取,对布票不够用的人家是个大好消息。

1960年代初,“的确良”开始在京津沪小批量试制。由于当时中国人还没有从石油到化纤的生产能力,只能靠进口涤纶纤维来开发“的确良”,后来又靠进口聚酯切片来制造涤纶纤维,所以生产出来的产品都尽量用于出口创汇,比如北京产的冰山牌漂白“的确良”、天坛牌衬衫等等。少量在大城市上市或出口转内销的“的确良”料子、成衣,是排大队抢购的紧俏货。直到1970年代,国家决心大手笔引进石化装备,发展化纤工业全产业链,上海金山石化等大厂陆续建成,曾是高档商品的“的确良”才逐渐普及。

进入1980年代,棉花连年增产,涤纶混纺布产量比1960年代末增长了三十多倍,纺织品生产已经能够满足老百姓需要。从1982年开始,国家陆续对部分纺织品减收或免收布票,敞开供应,曾经捉襟见肘、无比金贵的布票一时间 “家家有余”。 1981年11月、1983年1月,国家根据实际成本的变化,连续两次大幅下调“的确良”、腈纶毛线等化纤织品价格,过去价格高昂的“的确良”变得经济实惠。

穿,不再愁了,棉纺织品、化纤织品的种类样式越来越多。到了1980年代中期,风行一时的“的确良”逐渐没落,开始讲究穿得舒适的人们认识到化纤面料不透气、不吸汗的缺点,一统天下的“的确良”衬衫向涤棉、纯棉、牛津纺、丝绸、绒布格衬衫等转变。

时间推移,人们的穿着打扮、审美情趣不断更新,纯棉织品重新成为时髦,当然,质地、花色都和曾经软塌易破的棉布不可同日而语。而“的确良”,则成为“短缺的时尚”中一段特殊的记忆。北日

新闻推荐

鄱阳湖水位快速上涨

江西九江近期持续强降雨,致我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水位快速上涨,水面较前期明显扩大,有利于生态修复。图为渔船停靠在涨...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