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国内新闻> 正文

对篡改志愿行为需要“防惩并举”

大众日报 2018-07-05 04:13 大字

□张淳艺

6月28日,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高考考生小旭(化名)按照规定上网填报志愿,突然发现自己的网上志愿被他人恶意填报,且经过三次提交,自己已经无法再更改。情急之下,小旭家人迅速向贵州省遵义市公安局播州分局象山派出所报警。目前案件正在侦办中,小旭已到贵州省招生考试院尝试新的志愿填报。(7月1日央广中国之声)

近年来,恶意篡改填报高考志愿的事件时有爆出。一些学生出于嫉妒心理,或是为了挤掉竞争对手,偷偷对同学的志愿进行了篡改,致使后者名落孙山。同时也有个别老师为了给一些民办院校拉生源拿提成,擅自将学生的志愿改成该院校。

正如一位受害学生家长所言:他改的不是我家孩子的高考志愿,他改的是我家孩子的命运。篡改他人志愿,破坏了高考招录工作的正常秩序,侵犯了考生受教育的基本权利,有可能影响考生的一生。有关方面必须针对所暴露出来的制度漏洞,“防惩并举”综合堵漏。

首先,加快篡改志愿入罪。目前,我国刑法并没有将侵犯公民受教育权利和破坏国家招生考试正常秩序行为入罪。对于篡改高考志愿行为,各地公检机关大都以涉嫌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罪、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侵犯通信自由罪等罪名进行侦查和起诉。这三项罪名的刑罚条文都规定了“情节严重”、“后果严重”作为定罪依据,比如根据司法解释,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修改计算机存储数据二十台以上者,才可以定义为情节严重。这显然不利于有效打击和震慑篡改志愿行为,与行为对于考生造成的伤害不相符合。因此,有必要对于篡改志愿予以单独立罪,根据犯罪手段和后果实施精准打击。

其意义不仅在于加大违法成本和风险,更有助于提高社会对于志愿填报的敬畏心理。毕竟,以其他领域的罪名打击篡改志愿行为,难以充分体现考试志愿填报的严肃性和重要性,震慑作用有限。一些考生及家长不认为篡改志愿已经构成了犯罪,甚至有的被告家属事后直接找到受害学生一家索取“谅解书”。

其次,技术防范也要跟上。一直以来,高考志愿填报系统都是通过账号和密码登录,虽然有关部门再三强调谨慎保管准考证及密码,但由于考生防范意识欠缺等原因,仍难以避免密码泄露或遭到破解。目前高考考场的安全保障措施已经比较成熟,志愿填报系统的安全保障水平也应该提高,如增加短信验证、扫码登录、变动提醒等功能。今年广东高考报名,就首次使用人脸识别技术采集考生相片和人脸特征信息数据,以确保考生个人信息采集的真实准确。对于高考志愿填报来说,不妨多引入人脸识别、指纹识别这样的“黑科技”,从源头杜绝恶意篡改,维护正常的招录秩序。

新闻推荐

荣誉与待遇脱钩更能激发人才活力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基于充...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