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国内新闻> 正文

有话要说“禁游令”敲响“警醒钟”

安徽日报 2018-07-03 12:42 大字

刘振

雪山、草原、湖泊、云海,青藏高原“人间净土”的原生态美景令旅游者念念不忘,未去者心向往之。今年旅游旺季即将来临,本想一睹高原美景的人可能有些失望,原因是为了保护不断恶化的生态环境,4月以来,可可西里、岗什卡雪山、年保玉则国家公园、青海湖鸟岛和沙岛等多个高原景区相继发布“禁游令”。

久负盛名的景区在旺季 “闭门谢客”,与市场规律背道而驰,经济上损失不小。说起来,不能贪眼前之利而破坏生态环境,这个道理耳熟能详,但可能不少人仍感疑惑:如果说“贪眼前之利”干的是开山采矿、砍树毁林,自然不能容忍,但旅游业是“无污染产业”,游客欣赏美景后“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何来破坏生态之虞?

实际上,旅游业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犹如堤溃蚁穴,看似渺小不起眼,累积起来却是大祸患。媒体报道,部分游客生态环保意识欠缺,文明素养不足,非法穿越、乱扔垃圾,使用无人机拍摄风景、追逐动物等,对当地自然生态带来不同程度破坏,甚至影响到野生动物正常迁徙和繁殖。其实,莫说这些违规之举,就是有些合规之举也难说“一清二白”。笔者曾赴青海茶卡盐湖旅游,当地热门的旅游项目就是游客穿靴下湖,“亲近”自然的结晶,结果一脚踩下,一片混浊。再举一例,云南洱海边上遍布客栈、餐馆,污水直排入湖,天长日久水质岂能不恶化!

说旅游业是“无污染产业”只是相对而言,这个认识误区,今天理应得到纠正。应该承认,有人的地方就避免不了污染,任何开发都会付出生态的代价,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当然,这样说并不是否定旅游开发,而是强调开发与保护之间的平衡,利用与修复之间的协调。从这个角度说,即使旅游业是 “轻污染产业”,也存在适度、适量的问题。更何况,高原生态是一笔 “脆弱的财富”,看上去宏伟壮观、不可撼动,实则极为敏感、易受损害。那些一边感叹高原之景令人“敬畏”,一边做出不敬畏举动的人应该反思,造成高原不堪重负的是否正是那些不以为意丢下的垃圾、自以为是做出的“亲近”之举!

景区“闭门谢客”,是为了给自然留下休养生息的时间空间,是一个由失衡走向平衡的过程。“天育物有时,地生财有限。 ”一棵树成材需要十几年,而砍伐只需要几分钟,无论从生长与消耗的对比看,还是从抚育和利用的价值看,修复和保护生态的成本远远大于开采。如果只开发不保护、只利用不修复、只污染不治理,生态产品必然陷入入不敷出、难以为继的境地。近些年,在东北大兴安岭,坚持封山育林、人工造林并举,塑造大自然的“天然氧吧”;在青海三江源,加强沙漠化防治、高寒草原建设,呵护好“中华水塔”;在长江经济带,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突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实践证明,不断增强自然生态系统的修复能力和自我循环能力,才能促进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禁游令”敲响“警醒钟”。生态保护能否落到实处,关键看人的观念意识。管理有难度,但并非不可为,撤掉那些造成直接污染的旅游项目,扭转那些漠视生态的片面开发行为,加大违法违规行为的法律惩处力度,给自然生态留足休养生息的时间空间。对游客来说,应该意识到宝贵的生态资源是不可复制、不可再生的,如果真的热爱,就应自省自警,“亲近”之时做好“分内之事”,或者“可远观而不可亵玩”,让它们安安静静地存在。

新闻推荐

重温入党心勇做打铁人 莱山纪检监察干部开展迎七一主题教育活动

本报讯(通讯员张立文王彬YMG记者徐睿)“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碧波微漾的黄海明珠之...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