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黑茶”之道
◎夏青
湄潭茶叶种植历史悠久,茶圣陆羽在《茶经》中说:“黔中生思州、播州、费州、夷州……往往得之,其味极佳。”清《贵州通志》载:“黔省所属皆产茶……湄潭眉尖茶皆为贡品。”
故乡贵州湄潭,或者只有一样东西最能代表其精神——茶。
说起湄潭,给人最直观的想象就是茶,茶山、茶海、茶园,逶迤流动的潺潺河流两岸,点缀着一望无际的片片茶海,茶赋予这个小城以精神,一壶清茶,袅袅幽香,湄江河边的露天茶座里,随处可见对着河水品茗的人。茶,赋予这个小城几分“醇醇君子”的儒雅风流。
湄潭茶叶种植历史悠久,茶圣陆羽在《茶经》中说:“黔中生思州、播州、费州、夷州……往往得之,其味极佳。”清《贵州通志》载:“黔省所属皆产茶……湄潭眉尖茶皆为贡品。”提到湄潭茶,人们最耳熟能详的莫过于“湄潭翠芽”和“遵义红”,但很少有人知道湄潭黑茶,更没有人知道它曾经是和湄潭绿茶、湄潭红茶并称于世的湄潭三大品牌茶。
黑茶共有七个品种,包括茯砖、三尖(天尖、贡尖、生尖)、花砖、黑砖、青砖茶、千两茶、康砖金尖,茶叶的选用也以大叶种为主。据史料记载,湄潭手筑黑茶传统制作技艺最早可追溯到元代。在晚清时期,湄潭县随阳山人陈德轩家有九堡十三湾茶园,从那时起,手工制作的黑茶就开始往外销售。
到了民末清初,湄潭县兴隆镇大庙场茶商杨秀财制作的手筑黑茶,陆续销往遵义新舟等地。20世纪40年代,实验茶厂还汇集了众多制茶大师,当时,该茶厂成为手筑黑茶制作的主要基地,之后将人工筑制改为木制机具紧压成形。
在上世纪70年代,湄潭县核桃坝支书何殿伦开始指导黑茶产业进行规模化和系统化的生产,湄潭黑茶的制作工艺和水平,达到巅峰。据《湄潭茶产调查报告》记载,当时湄潭生产的茶种类有砖茶、虫茶、饼茶等,许多国内的顶尖制茶大师来到湄潭从事茶叶科研生产工作,尤其注重砖茶的发酵研究。正是从那时起,手筑黑茶的技艺开始有了进一步的研究和发展,在他们的指导下,传统手筑黑茶一度被销往国内各地,甚至外贸出口。2015年,湄潭手筑黑茶传统技艺被列入贵州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袭白绸唐装,手摇纸扇,说起话来从容不迫,神态气质中透出谦逊和隐忍,这是湄潭手筑黑茶的代表性传承人赵双宁给人留下的第一印象。上世纪90年代,赵双宁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和老茶人何殿伦相识。赵双宁被黑茶制作的精湛工艺所折服,在和何殿伦的交往中,赵双宁被何殿伦为推动湄潭茶业殚精竭虑全心付出的精神打动。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后,赵双宁做出一个让很多人都不能理解的举动,他辞去工作,全心全意学习、继承并发扬黑茶制作工艺。
在何殿伦的精心指导下,赵双宁很快掌握了全套制作工艺,又在传统工艺上不断创新,获得多项知识产权专利,并打造出“湄江印象”、“梅春”等多项黑茶品牌,全力推动湄潭手筑黑茶传统制作技艺的研究、保护和传承工作。
近些年来,在为“黑茶如何走出贵州”殚精竭虑之余,赵双宁常沉浸在茶的世界中,闻一缕清茶淡香,啜一口后味回甘,让世间繁华喧嚣在水与茶的来回中过滤、沉淀,在最为纯粹的情境中,体验、感悟黑茶之道。
新闻推荐
本报7月1日讯(记者付茜)6月29日,市园林局涑河管理所古城片区组织维修人员对涑河两岸道路两旁的破损蘑菇石进行了集中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