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道衡诞辰九十周年 |《曹道衡文集》十卷本出版
曹道衡先生(1928—2005),名文铨,字道衡,江苏苏州人。195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曹道衡先生从事中国古典文学研究50多年,学识渊博、人格高尚,在中古文学研究领域做出了卓越贡献。
近日,在先生诞辰90周年之际,《曹道衡文集》出版座谈会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举行。会议由中州古籍出版社与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文学遗产》编辑部联合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刘跃进所长主持会议,文学研究所诸多学者及学界前辈和出版方代表等六十余人与会。
先生治学的通博和专精
刘跃进在开场讲到曹道衡先生最值得后人感念的“三个坚守”:“第一是传统研究法的坚守,特别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他也没有改变。第二是他对学术研究领域的坚守,后半生的研究集中在汉魏六朝时期。第三是他对学术理念的坚守。我记得周勋初老师说过一句话,像曹老师这样的人被称为“老而弥坚”。他早期用多个笔名发表了很多文章,涉及的领域很广,而晚年的研究课题越来越集中,最后集中到《昭明文选》,长期担任中国文选学研究会会长以及荣誉会长。”
中华书局编审程毅中称曹道衡是自己的大学长,并在座谈会上回忆了和曹道衡交往的点滴:“平常我们老朋友都叫他“曹夫子”,因为他的确是温良恭俭让,称得上是道德模范。从他的学术著作来看,也具备同样高的学风和学德。”
座谈会现场
《曹道衡文集》的总序由程毅中撰写,在其中他讲述了曹道衡学术研究通博和扎实的一面:“道衡学长在北京大学师从游国恩先生研习先秦两汉文学,本来是以上古文学史为主攻方向的。但进入文学研究所后,接受的任务却非常广泛,而且还偏重于清代文学。我读到他第一篇论文是《从明末清初科举制度看〈儒林外史〉》,稍后是很有分量的《关于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的思想及其与〈红楼梦〉的关系》,当时就显露头角,引人注意,我还以为他是专攻清代文学史了。当然,他是当代少见的“通人”,对古代文学可以全面应对,左右逢源,能够适应领导安排而完成学术难点和填补空白的任务。随后,他协助余冠英先生编写《中国文学史》中古文学这一段,就使他大展才能,成为中古文学领域的开拓者,对中古文学史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大家都知道他熟读经史,根柢深厚,学识渊博,特别是对经学包括传统的“小学”有独到的造诣。上世纪“五四”以后出生的知识分子,像他那样能背诵四书五经的人是很少见的了。游国恩先生曾告诫我们说:“老一代的学者,读书是要能背诵的,你们这一代学生,至少要学会查书,懂得该查什么书。”道衡学长就不仅是会查书,而且是能背书的。因此我在听到他去世的噩耗之后,曾写了一副挽联,是:“论魏晋文章,问学苏城同里少;树门墙桃李,传经翰苑后贤多。”他应该说是有所创新的经学传承人,也是能综合义理、考据、辞章于一身的新朴学家。”
先生的家学传统
对于曹道衡在学术上所取得的成就,刘跃进和程毅中都认为这与他早年教育和家学传统有直接的关系。
刘跃进曾讲到,“曹道衡先生所以能够取得这样的成就,与他早年所受到的良好教育有直接关系。他是清末礼学大师曹元弼的从曾孙,幼年在其舅潘景郑的指导下,从传统的小学入手,研习《说文》、《尔雅》。其后考入无锡国专历史系,师从著名学者童书业教授。1950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作为插班生,曹先生直接进入二年级学习,得到一代名师游国恩等教授的教诲,更是为他的学术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之后,在何其芳、余冠英等著名学者的直接指导下,由传统的小学、经学到现代史学,再到中国文学史,博涉旁通,脱略铅华,最后集中到中古文学研究领域。”
曹道衡
程毅中和曹道衡是苏州同乡,程毅中曾提到曹道衡出生于苏州的书香门第,曾祖是有名的御医曹沧洲(名元恒),祖父、父亲也都是名医。“但他却从小就专心读经史名著,决定弃医学文,幼年就熟读《说文》、《尔雅》等国学经典,后来考上唐文治先生创办的无锡国学专修馆历史系,毕业后又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应该是插班上了三年级),专治中国文学史。这恐怕主要是受了母系家族的熏陶。他外祖出自苏州有名的潘氏世家,即“祖孙父子叔侄兄弟翰林之家”的潘世恩后裔。他母舅潘景郑(名承弼)和姨夫顾起潜(名廷龙)都是著名的藏书家和文献学专家。当然,曹家也是儒医世家,他的曾叔祖曹福元、曹元弼(字叔彦)都是经学家和清朝的翰林院编修,对他也不会毫无影响。”
先生的清苦生活
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袁行霈当天未能到会,但请中华书局编审许逸民转达对曹先生的钦敬之情和感念之情。袁行霈还向许逸民讲述了他和曹道衡交往中的很多故事,其中一件事让他印象深刻,“曹先生在北京医院住院期间,他去看望曹先生,特意带了一些巧克力。曹先生拿到巧克力以后说:“我最爱吃巧克力,但是这一生都舍不得吃”。曹先生当时重病,吃巧克力的样子,让袁先生看了都要掉眼泪。说明曹先生一生专注学术研究,在生活方面还是很清苦和辛劳的。”
《曹道衡文集》的出版价值和意义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徐正英师从曹道衡,虽然座谈会当天未能到场,但在请为代读的发言稿中从三方面分析了《曹道衡文集》的出版价值和意义。
《曹道衡文集》
“曹道衡先生是公认的中古文学研究大家,尤其在北朝文学研究领域独占鳌头、首屈一指,凡研究魏晋南北朝文学者皆无法绕开先生的研究成果,都不可能不读先生的著作。曹先生的研究成果在他生前虽然大部分曾以单册形式出版过,但是时间跨度长,涉及出版社多,颇多零散,并且有些早已售罄难觅。故总汇出版先生文集是学术界的长久期待,向学术界整体呈现自己的研究成果也是先生的遗愿。”
“我收到10卷本《曹道衡文集》后,对览手头原有单行本的校改各处,发现确实是一套精益求精的学术精品,有三个方面印象尤深。”
“一是对原文征引校改精益求精,版本使用更为科学。曹先生有深厚的家学渊源,我曾亲聆其言称,他小时候是在文献大家顾廷龙先生亲自指导下将很多原典当成功课学习背诵的,包括《资治通鉴》这样的巨著,他聊天中仍是随口就背出一段来,他常说“电脑不如人脑”,坚信自己的文献记诵力。因此,写文章时为了思想贯通,所用文献往往会凭记诵征引,这自然难免个别地方会有出入。”
“再者,儿时诵读的文献所用未必都是最优版本;还有,有些引文在文章发表时尚无更完备的权威整理本出版,研究成果作为单行本出版时未及改动。这次文集编纂时对引文的校改和版本的注释更换,都作到了最优,大为提升了著作质量。二是古地名之今行政区划的注释校改前卫。因曹先生的研究成果时间跨度长达半个多世纪,行政区划不断更新,不少县乡升格为新名称的地级市或县级市,文集编纂都按最新行政区划统一改注了地名,这一点做得也很细致,颇可嘉许。”
“三是10个分卷前各自的“本卷说明”和第10卷最后的“编后记”展现学术水平。尽管每卷的“说明”多在大半页之内,“编后记”也才不足3页,但对曹先生每卷及全部文集的学术内容、研究特色、主要贡献都作出了精准概括、科学发掘、简明呈现,较好地展示了各位编辑的颇高学术素养,这一点颇为难得。我们之前对地方出版社编辑素质的顾虑完全打消了。总之,我个人认为,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的这套10卷本《曹道衡文集》无论学术本身还是编校质量及印刷质量,都堪称为治中古文学者案头必备的学术经典。”
新闻推荐
进入二季度,中国皮卡市场迎来新一轮的增长周期,销量数据显示整体市场仍然欣欣向荣。江西五十铃瑞迈在2018年依然保持着高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