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收的记忆
记者张成芳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完全依靠体力劳动时期
人类生存离不开土地,农民没有土地就如同没有了生命。他们春播秋收,一年四季在田间辛勤劳作。然而那时所有庄稼人都普遍使用传统方法来完成秋收,使用镰刀割、背背、连枷打、簸箕簸、木掀扬……
那时候的生活一切都是慢节奏,正是田园诗人眼中的老人、黄牛、田野的美好时光。但作为经历那个时代的当事人却是繁重的、干不完的体力活儿,从割、脱粒、晒、扬尘……每一个环节都要依靠人力。
农时不等人,麦黄催人急。收麦的日子,是农村最忙的时间,天气变化无常,稍有不慎就会减产,因此,小麦开割后,家家户户男女老少齐动员。我家也不例外,母亲从头一天晚上收拾好农用具,父亲则一遍又一遍地把镰刀片磨得特别锋利,为第二天的割麦做准备。
七岁那年,我第一次走进麦田地,小麦长得比我的身高还高,金黄色的麦穗闪闪发光,一眼望不到边,微风吹来,麦浪翻滚,散发着阵阵香气,感觉美极了。我跟在父母身后,左手抓住小麦,右手拿着镰刀,弯下腰一小把一小把学着割,父母忙得连擦把汗的功夫都没有,我也跟着忙得顾不上环顾四周,直听得父亲割麦的“嚓嚓”声,当“嚓嚓”声越来越远时,抬头一看,才发现父母早已把我落得远远的了。这时,地里横七竖八躺满了麦捆。
干体力活不出功,所以父母早出晚归,为了收割十几亩薄田,总得要从天热忙到天凉,连续忙上几个月。
收割虽然辛苦,但比不上背辛苦,父亲就是我家背的主力军,力气特别大,不管背哪种农作物,在背上摞得总像座小山,如果从远处看,就会觉得是小山在快速移动。就这样,我家所有的农作物都在父母的背中被运送到了打碾的场子。
(下转二版)
改革春风到今年已整整吹了40年。40年来,很多儿时的记忆都被时代的发展淹没了,但对于上世纪70年代后期农村出生的我,似乎关于秋收的记忆还停留在那单一的体力劳作中,如今回忆起来,历历在目。
新闻推荐
如果说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是中国文化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那么14世纪到16世纪在欧洲轰轰烈烈进行的文艺复兴,就是西方文化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