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国内新闻> 正文

“手机不进校”是对学生负责之举 高国春

淮南日报 2018-06-19 18:25 大字

近闻,武汉市太平洋高级中学从2017年起推行“手机不进校”,帮助学生戒“手机依赖症”。此举对学生高度负责,值得点赞。

如今手机已智能化,是人们日常生活的“标配”。至于小学生乃至中学生在校能不能使用手机,一直是个饱受争议的话题。

依笔者看,凡事应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仔细想来,中小学生在学校使用手机,弊大于利。一是学校是学习的场所。学生需要静下心来,排除一切外界干扰,安心学习。如果手机成为全天候开放的联络、交际甚至聊天、游戏的工具,只会让中小学生心态浮躁,在学习上分心,甚至产生厌学情绪。二是手机的微信、短信、游戏等功能已经现实地影响着中小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手机中的黄色、暴力等低俗不良信息,更是会对中小学生身心造成危害。三是随着手机更新换代的不断加快,功能更富有趣味,多数学生将手机视为“新玩具”,在虚荣心趋使下盲目跟风、攀比,更换手机频繁。这样不切实际的消费行为,对学生会产生负面的、有害的不良影响。中小学生靠家长供养。购买手机和每月需支付的话费,增加了家长不必要的负担。

手机作为移动通讯工具,其优势是随时随地可以进行联络和沟通。或许有人认为,家长给孩子配手机,主要是为了家长与孩子随时能联系上,对小孩监护、安全有利。不过,学生应以学习为主,手机并非须臾不可离身。如果确有急事,现代通信如此发达便捷,不会因为没有手机而耽搁。据笔者所知,现实之中,班主任与本班学生家长之间都建有“家长群”。孩子真要有事,联系起来简单、快捷。

针对学生沉迷网络的现状,今年4月24日教育部印发紧急通知,要求做好预防中小学生沉迷网络教育引导工作,其中包括加强午间、课后等时段管理,规范学生使用手机。中小学生正处于人生观尚未定型、自我控制力相对较弱的成长阶段,为了让孩子安心、专心学习,帮助他们节制、规范地使用手机而作出如“手机不进校”等强制性规定,是对学生的负责之举,对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有益,值得推行。

新闻推荐

优酷起诉“掌门”提供《战狼2》点播服务侵权 索赔500万

法制晚报·看法新闻6月19日消息,因认为影片《战狼2》网络首播期内,北京该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向用户提供包括该影片在内的相...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