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端午记忆”体验“中国味道”
端午节的来源:三种说法
很多人会说: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可以说,中国人都知道。还知道,吃粽子和赛龙舟也是为了纪念屈原。然而,关于端午节的来源,从古到今,有着多种说法,至少,除了屈原说,还有三种说法:一是夏至说。认为端午节起源于夏至节。现在一般认为属于端午的吃粽子与赛龙舟,在不少古书上都明确记载为夏至的风俗。二是龙节说。闻一多先生在《端午考》和《端午节的历史教育》两篇论文中引据七十多种书目进行考证,认为端午是龙的节日。三是驱邪避恶防病治病说。主要在北方,《史记》、《论衡》、《风俗演义》等古籍都有记载。
端午节的习俗:赛龙舟吃粽子
端午节的习俗主要有:吃粽子,于门上插艾或菖蒲驱邪,系长命缕,饮雄黄酒或以之消毒,赛龙舟等。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前者是由于形状有棱角、内裹黏米而得名,后者顾名思义大概是用竹筒盛米煮成。端午节吃粽子,在魏晋时代已经很盛行,这种食品是在每年端午和夏至两个节日里食用。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端午节新说:古代的“卫生节”
人们在端午这一天洒扫庭院,佩香囊、挂艾枝、饮雄黄酒、洗百草浴、杀菌防病……可以说端午节就是古代的“卫生节”。俗话说“饮了雄黄酒,百病都远走”,端午前后,天气条件有利于蚊蝇、害虫的活动和繁殖,而雄黄是一味解毒、杀虫的中药。端午日洗浴兰汤是《大戴礼》记载的古俗。不论男女老幼,全家都洗,此俗至今尚存,据说可治皮肤病、去邪气。“戴个香草袋,不怕五虫害”。在端午时节,随身携带一个香囊,就好像是带着一个作用非凡的“空气净化器”。民谣说:“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端午节驱五毒的用意是提醒人们要防害防病。
“送端阳”习俗:女婿送蛋孝敬岳母
端午节这天,人们会相互送蛋以示送福气,给团队成员“送端阳”,体现了上级对部属的关心;给尊者、长者“送端阳”,表达了尊敬感激之意;给亲朋好友“送端阳”,以联络感情;女婿们可千万别忘了用“送端阳”来孝敬岳母,因为这一天也是我国民间的“岳母节”。女儿女婿送蛋到娘家,寓意着家庭生活吉祥圆满、和和美美。对准女婿而言,“送端阳”是婚礼前男方给女方家送的最重要的一道节礼,男方送上一份圆圆的蛋品,是含蓄地表示“希望能够成为大家庭的一员(圆)”,如果女方接受了,就表示接受了这个未来的家庭成员。
端午申遗路:成功的背后
2009年10月初,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传来喜讯,由湖北省代表中国三省四地联合申报“端午申遗”顺利入选。此次中国共有22个项目成功进入世界非遗名录,而端午节是唯一的传统节日。本次申报的遗产名称为“中国端午节”,申报材料由三省联合“打包”。
为什么偏偏是端午节?其实一切始于一个误解。2005年11月底,韩国申报的“江陵端午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世界级非遗。很多人纳闷:历史更为悠久的中国端午节,为何遭遇他国抢注?这其实是一种误解。“韩国江陵端午祭,与中国的端午节是两种有关联但也有差异的文化形式,文化的申遗不存在排他性,也没有所谓的注册权一说。”正是这种误解,将中国端午节推进申遗之路。
端午节:回归于民比申遗更重要
端午节马上就要到了,现在我们提到端午节最先想到的是什么?我想大多数人第一反应就是:放假!是的,自从端午节被国家定为法定假日,以假期的形式出现之后,这个在我们生活中似乎渐行渐远的传统节日,仿佛又重新回到了我们眼前。南宋思想家朱熹曾说:自敬,则人敬之;自慢,则人慢之。要让老百姓从传统节日中享受到尊严与幸福,申遗不是必要的选择,如何让公众从节日传承与创新中感受到文化的自信与共享,在日益浮躁的现代社会中归还传统节日的亲情与宁静,或许更为重要。
端午节:今天我们应该怎样过?
节日只要有民俗和风俗,在流传的过程中就会发生变化,这是正常的,但却不能被淡忘或遗忘,应该将民俗和风俗的东西赋予其文化内涵,使其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古代诗词或文学作品为什么写节日的比较多?就是因为古时节日里民间活动多,这些活动给人们以深刻印象,给人以新奇感,让人难忘,故有感而发,油然而生一些感情和思想,从而创作出优秀的作品。因此,文化活动是传承文化、弘扬文化的有效载体。过节放假是好事,但群众不应只进行旅游活动,而更要热衷于文化活动,与文化部门一起承担起传承传统文化的责任,把传统文化中丢失的部分寻找回来。华端
新闻推荐
■北京市政协委员马大军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既是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