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之廉 张少华
春秋战国是我国古代思想文化最繁荣时期,呈现“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文化盛况。此中,庄子的“文学哲学”独放异彩,两千多年来深深浸润、影响着国民思维习惯和文化心理。
庄子,名周,字子休(亦说子沐),宋国蒙人,东周战国中期著名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道家学派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庄子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与老子合称“老庄”,后人将其与老子的文化哲学思想并称“老庄哲学”。
先秦诸子中,庄子哲学的文化味道儿最浓,其文由此获得“文学哲学”美称。庄子喜欢用“寓言”辩事说理,是采用“寓言”从事文学创作第一人。庄子所处时代虽无“廉政”一说,可深入研读其经典著作,却能从中品味出诸多廉政主张。
“尧让天下于许由,曰:‘夫子立而天下治 ,而我犹尸之,吾自视缺然。请致天下’许由曰:\‘子治天下,天下既已治也,而我犹代子,吾将为名乎?名者,实之宾也,吾将为宾乎?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归休乎君,予无所用天下为!’”这是《庄子·逍遥游》里的一段对话,尧想禅让帝位给隐士许由,许由取譬物事予以婉拒,说,你治理天下,天下已经获得了大治,而我却还要去替代你,我将为了名声吗?“名”是“实”所派生出来的次要东西,我将去追求这次要的东西吗?鹪鹩面对一大片茂盛树林,即便内心再怎么贪欲,也只能选择一个枝条来建窝筑巢;偃鼠面对滔滔大河,即便再怎么口渴难忍,也只能饱喝一肚水而知足。你还是打消念头回去吧,天下对于我来说没有什么用处啊!
用今天的人文价值尺度来衡量,许由拒让天下,至少传递两个“廉政信息”:一是为官要有自知之明和摆正位置,“不错位,不越位”;二是为官也好,为民也罢,要知耻而止,知足常乐,恪守法纪底线,永葆廉洁本色,切勿心存不轨、图谋逾矩。
“庄周游于雕陵之樊,睹一蝉,方得美荫而忘其身,螳蜋执翳而搏之,见得而忘其形;异鹊从而利之,见利而忘其真”。这是《庄子·山木》里关于“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寓言典故,借以讽刺追求近利、鼠目寸光而无视身后潜在危险之人。放在当今全面从严治党语境下,该寓言无异于告诫广大党员尤其党员领导干部,要“坚持崇廉拒腐,清白做人,干净做事”,要“廉洁修身,自觉提升思想道德境界”。而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贪腐分子落马前,往往耽于权钱美色诱惑,难以意识到破纪践法可能给自己和家人带来的惨痛教训,直待东窗事发乃至身陷囹圄,方才追悔莫及。
“子独不闻夫寿陵余子之学行于邯郸与?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这是《庄子·秋水》中的“邯郸学步”寓言典故。意思是,你就不曾听说过那燕国寿陵的小子到赵国的邯郸去学习走步之事吗?未能学会赵国的本事,又丢掉了他原来的本领,最后只得爬着回去了。该寓言的警示意义在于告诫党员干部,不管身处何时何地,都要对党忠诚,严以律己,恪守政治定力和廉洁本色,努力做到“心不动于微利之诱,目不眩于五色之惑”,不在权色诱惑和糖衣炮弹的攻陷中“失其故行,匍匐而归”。
“夫以利合者,迫穷祸患害相弃也。以天属者,迫穷祸患害相收也。夫相收之与相弃亦远矣。且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彼无故以合者,则无故以离”。这是《庄子·山木》里的一段哲理性对话,意为以利益相合的,遇上困厄、灾祸、忧患与伤害就会相互抛弃;以天性相连的,遇上困厄、灾祸、忧患与伤害就会相互包容。相互包容与相互抛弃,差别也就太远了。而且君子的交谊淡得像清水一样,小人的交情甜得像甜酒一样;君子淡泊却心地亲近,小人甘甜却利断义绝。大凡无缘无故而接近相合的,那么也会无缘无故地离散。不言而喻,这段哲理性对话旨在告诫人们要“慎交”,要择邻而居、择人而处,并自觉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
诚然,作为滥觞于中国文化启蒙年代的思想家,庄子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认知感悟历史局限性在所难免,《庄子》典籍瑕瑜互见、良莠并存亦属鲜明。然而,瑕不掩瑜,后人“正确打开”庄子其人其文的方式应该是付诸历史唯物主义视角,并在批判继承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善于从庄子“文化哲学”中汲取廉政滋养。
我们在注目庄子“文化哲学”中的唯心主义糟粕同时,不应无视其中蕴含的人文关怀精华。诚如鲁迅在《拿来主义》一文中所言:“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研读庄子,品味庄子的廉政主张,应抱持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开放心态。
新闻推荐
“壮岁尘埃禄事牵,老归重到旧林泉”,教子垂芳,荣亲养老,是每个成年人的责任担当,其间的爱与责任相伴相生。最近,一则新闻故事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