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国内新闻> 正文

垫江竹编的传承:手艺人不再为生计而编 学校将竹编引入课堂

澎湃新闻 2018-05-31 15:34 大字

  赵行恩和妻子在编竹编。 本文图片 实习生 池玉杏

右手执竹条挑丝,左手捋竹丝,力要巧且足,竹丝飞快穿梭......这样的动作,赵行恩每天要重复数百次,由于长年低头,他的下巴皱纹尤为明显。

年逾八旬的赵行恩是重庆垫江县大石竹编的第五代传人,在垫江县开了一间大石竹编工作室。过去编竹是为了生计,赚生活费,现在赵行恩把编竹做成了工艺品,一副A4纸大的作品,往往要编上半个月。

赵行恩的老家在垫江县大石乡,这里编竹历史悠久。2011 年,“大石竹编”被评为重庆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了传承竹编技艺,2015年,大石小学将大石竹编引入课堂,一至六年级均开设竹编课程,学校甚至编制了竹编教材。

大石小学的竹编教材。

每逢周末,赵行恩的孙子孙女都会前来练习竹编,儿子赵向阳已成为第六代传人。赵向阳5月23日向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表示,如今,竹编工艺品价格高,并不好卖,但他们会坚持下去。

从生活用品变工艺品

赵行恩的大石竹编工作室,面积不大,两侧窗户装着通透的玻璃,光线敞亮。室内没怎么装修,墙角斑驳,可见房子有些年成了。墙上,挂着一幅幅人物肖像图,若不仔细看,可能还注意不到,这些人物肖像竟然都是用竹编编出来的。

桌上,摆放着一件件竹编作品,有装饰画、宫扇、生活用品等。一旁,年逾八旬的赵行恩和妻子、徒弟正忙碌着。

赵行恩的手艺是从父辈学来的,他的父辈靠编竹谋生,耳濡目染之下,年幼的他也学会了编竹。

学会编竹的另一个原因,他称是那时家庭拮据,为凑学费读小学。“那时我们家编得比较好,就卖钱做生活费,我这份手艺就是被这样的生活逼出来的”。

垫江县境内竹资源丰富,竹编制品历史悠久,其中大石乡的编竹远近闻名。赵行恩表示,最初,他们都是编成生活用品,价格便宜,”五分钱一个扇子,两块钱一个烤火的围笼”。

在继承传统技艺时,赵行恩发明了“排针剖篾器”,并申请了专利。

据赵行恩介绍,“排针剖篾器”一次可从拇指宽的竹片中抽出数根细若花针的篾丝,剖出的篾条薄如纸,覆盖在书上可见黑字。

竹编作品。

之后,在此基础上,富有创新精神的赵行恩尝试在竹编上增加图案,成功编制出各种图案的竹编品,这使竹制品从单纯的生活用品转向观赏、实用并重的工艺品。

上世纪90年代,赵行恩编出的多幅人物竹编作品,备受好评,这让他名声大噪的同时,也带动了整个大石竹编。

2011年,“大石竹编”入选重庆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赵行恩表示,目前,“大石竹编”已形成一套成熟的工艺流程,需用当地盛产的慈竹,经“伐、刮、破片、蒸、煮、染、洗”等防蛀去甜染色等工艺处理后,再按所需图案规格、色泽要求,以纯手工方式编织而成。

不好卖但会坚持

赵行恩早已不用靠编竹谋生,但他仍会身体力行,继续编。

有游客慕名来学习,赵行恩会认真准备,剪好纸条,编好样本,再教给学员。游客学会编好后,可带走自己编的作品。

“希望他们以后都会记得,八十多岁的赵行恩在垫江教他们编竹。”赵行恩说。

赵行恩的孙子孙女都有稳定工作,每逢周末,他们会来工作室练习竹编。赵行恩的孙子在当地的电视台工作,拍摄记录下了一棵竹子蜕变为精美工艺品的全过程。

经过一年学习,周文江学会了竹编。

36岁的周文江是一名高位残疾人,是赵行恩的关门弟子。他上半身佝偻,双腿扭曲,靠一条板凳走路。

说起学艺,周文江说,“2016年第一次到赵行恩的工作室,一来就被竹编画吸引住了,这跟我之前编的东西完全不一样。”会简单编竹的他,决定留下学习。

周文江表示,最初,父亲不同意他拜师,认为不靠谱,师父的儿子赵向阳上门跑了好几次,父亲才点头。

学习刻苦的周文江一年后便能上手编画。去年9月,在一项残疾人职业技能大赛中,他获得第二名。

赵行恩的儿子赵向阳告诉澎湃新闻,为了帮助残疾人和贫困户,他们在当地开了一个竹编培训班,在全县招收会竹编的残疾人,并高出市场价格收购残疾人的竹编作品。截至目前,工作室先后招收了近10名残疾人,且学徒期间提供生活费。

赵向阳是大石竹编第六代传人,他说,竹编是精细活,纯人工,耗时长,现在市场行情不好,买的人少,利润低。

据赵向阳等人介绍,作为工艺品,竹编的市场价格根据编织的难易程度而定,低则上千元,高则上万元。

“最大的问题是传统工艺如何走进大众生活,如何融合与过渡,开发新产品和一些现代性的东西。”尽管遭遇一定困难,赵向阳仍表示,会继续做下去。

2011年,大石竹编成功入选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大提高大石竹编的知名度。为了拓宽销售渠道,赵向阳表示,今后,除参加全国各地的活动和比赛外,还要通过实体店展销,争取在五年内打造10个实体店,并计划打造竹艺展馆,展示竹编文化。

目前,工作室开辟了电商渠道,竹编工艺品实现了网上销售。在赵向阳的构想中,还要在当地搞一个文创园,招收100个残疾人,让他们实现人生价值。

竹编进小学,还有课程和教材

2015年,大石小学将大石竹编引入课堂,一至六年级都有竹编课程,学校还编制了竹编教材。

学生在学习竹编。

大石小学的占地面积不大,校园内随处可见竹元素,如教室门口的“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标语,办公室墙面的竹叶。

大石小学校长周天中表示,目前,这套竹编教材仅在校内使用,未对外发布;截至今年春季,该教材已完成第三次的修订。

为了教学生,大石小学的老师们也当了一次“学生”,从赵行恩那里学习编竹,学会后再教学生。

竹编课教师曾颖表示,通过学习竹编,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有明显提高,“我们教学的定位不是为了学习高超的技艺,而是让它在孩子们心里留下印象,让他们懂得中华文化的传承”。

5月23日,赵向阳前往大石小学,向学生传授“挑一闷五”、“挑六闷三”的编竹口诀。讲台上,摆放着许多竹编的斗笠、扇子、箩筐、竹筒等,都是老师制作的,用来给学生参考。

六年级学生罗彩英已经学习竹编三年,她表示,制作竹编中,如果编错一根,就要把它拆掉,这让她懂得做事要脚踏实地,步步为营,不然就会像竹编一样全盘皆输。

澎湃新闻了解到,大石小学有竹编、竹舞、竹乐、竹画、竹诗等五大社团,今年六月学校将举办首届竹文化艺术节,同时,该校2017年荣获“全国中小学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称号。校长周天中表示,学校的特色就是打造竹文化,通过对竹的了解,让学生体会竹坚韧的优良品格。

新闻推荐

“一个公章管到底”是简政新举措

在老的政务大厅办事,人们虽说不用再来回奔波于各个部门之间,可是依然要奔忙于不同单位设立的不同窗口之间,往往要适应不...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