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国内新闻> 正文

“巴家”的人

华西都市报 2018-05-29 02:23 大字

□赵培

巴家——一门心思照顾家庭。方言中有巴倒烫、巴心巴肝等说法,这个巴字,最得民间口头语言的智慧了,动感、形声、传神,巴这里是个动词,紧紧地粘贴、死命的拽住、像鼻涕虫一样。爱家爱到这个程度,一般都会得到普遍的点赞。

同义词:顾家,恋家。

乡间民俗,很在乎家风传承,注重家庭关系,因为这关系到社会细胞——家庭的状态,对社区和谐和社会稳定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有个朋友老冉,巴家得很。几乎不在外面参加伙食场合,一下班就往菜市场转,大包小包买起,往家头拱。有次估倒把他拽去吃饭,他吃得心不在焉,散伙后带了一盒酸奶就往家里跑。

老冉把人生的乐趣放在家庭上,其实也是一种生活态度和境界。家庭是每个人的归宿。相反,一天在外晃荡,不落屋的家伙,就显得有些病态。有的为了应酬,有的纯粹是闲得没事。

网上有个大数据统计,如果把全世界70亿人缩略成100人,其中21人营养过剩,63人能吃饱饭,15人营养不够,一人吃了上顿没下顿,48人每天的生活费,不到10元人民币。经济基础决定了生活优游程度,真正有闲时光的人,大致不会到10%的比例。所以不巴家的家伙,也应该是少数。

家庭成员间的孝悌亲善,能增强成员对家的那种归属感。孔子的优秀弟子子路,小时候就是个乖娃娃。父母想吃米饭了,小小年纪翻山越岭10多公里去亲戚家借米,这种对亲情的看重,也是巴家的一种表现。

我们印象中的包公铁面无私,其实他却是一个大孝子。在宋仁宗天圣五年,他考中进士,当时28岁。先先任大理寺评事,后来出任建昌(今江西永修)知县。因为父母年老不愿随他到他乡去,这位立马辞了官职,回家照顾父母。几年后,父母相继辞世,他才重新踏入仕途。侍奉双亲,对名利权位的淡然,让他的这种巴家,有了很特别的风骨。

巴家的人,喜欢平和安静的日子。曾经有专家调查,有121位认为自己生活特别幸福的人,这里有50位财富压身的事业成功人士,也有71位三教九流的平凡人。10多年后,这位专家再去调查当年这121位,50名成功人士大部分境遇不堪,对生活幸福感各有心酸。而那71位普通人,基本上都还能选择“特别幸福”的选项。由此他得出结论,基于物质满足的生活追求其实并不靠谱,甘于平淡生活的人,幸福感要稳定长久得多。

这就是来自生活实践,那些习惯于巴家的人心理基础,也是他们的一种明智选择。

新闻推荐

邓小平眼中的马克思

□倪德刚核心阅读邓小平是在法国期间开始读马克思的书,并接受马克思主义的。他说,我的入门老师是《共产党宣言》和《共产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