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国内新闻> 正文

做精神明亮之人

三江都市报 2018-05-28 07:57 大字

北京大学图据百度《我在北大当教授》封面朱延嵩  文/图

梅贻琦先生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作为有着120年悠久历史的北京大学,未名湖的湖光塔影,燕园的四季分明,令多少中外精英学者心驰神往。然而这些标志性景观也正是借助国内外各领域一流学术大师的存在,才愈发呈现出迷人的光彩。

近日,有幸读到上海知识实验室编著的《我在北大当教授》一书。该书是“思享者”系列丛书之一,内容包括北大20位知名教授学者的访谈故事。这些人中不乏北大“土生土长”的坐地户,号称“四北”,即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都是在北大深造完成的,可以想见他们对北大有着怎样深厚的感情,并且对这一环境的评价有着怎样权威的话语权。

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院长、杰出化学家杨震的梦想是做出中国第一原创新药,对人类的生物技术做出贡献。而在一次实验过程中,他不幸被炸伤,全身达到30%烧伤程度,在医院昏迷了两周,苏醒后感觉自己全身的皮肤都移动啦,被告知要经过两次植皮手术,并有截肢的危险。在治疗的每一个阶段,在植皮的过程中,伴随杨震的是撕心裂肺的疼痛。护士每次给他换药时,都是泪流满面,并带着对他的无限敬意。为了忍受疼痛,一段时间内杨震不得不靠注射吗啡减轻痛苦。然而顽强的意志终于让他挺了过来,不仅保全了肢体,身体也迅速得以恢复。他感恩于医学挽救了他的生命,放弃了美国终身残疾保险的巨额资金,毅然选择依靠自己的双手,回国开创道路,在北京和深圳建立了化学生物学实验室,成为国家级重点科学实验室,并逐渐发展为学院,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业内人才,也促进了我国生物化学医药学的迅速发展。

胸怀梦想,执着于信念并为之奋斗,是北大教授的共性特征。钟情于山水岁月的吕植,为了做熊猫保护实践的研究,与熊猫“短兵相接”,险象环生;为了对中国古代农业资料的搜集全面系统并且连续不断,韩茂莉甘坐几十年的“冷板凳”。北大的教授学者,有不屈不挠的钻研意识。黄岩谊说,从零开始没什么大不了,这对于在一个领域已经颇有建树的人是需要多么大的勇气;北大教授更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裴坚说,科学不是永远正确的,可以去质疑前人所做的贡献,也可以为前人打补丁,甚至否定前人。正是这些真知灼见,才使北大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独成一统。

《我在北大当教授》一书,教授学者们都是先谈个人成长经历,再谈专业教学理念,最后谈对大学乃至整个教育的看法。阅读该书,仿佛聆听生动的演讲,也给读者20种人生指南。学者就是大学。读书、治学、做人,在喧嚣的世界里,做一个精神明亮的人,这是该书给我们最大的滋养和启迪,也是我们走近专家学者的最大收获。

《我在北大当教授》:知识实验室/编著东方出版中心2018年5月出版

新闻推荐

航天员上演“荒野求生”

新华社北京5月27日电15名中国航天员日前在巴丹吉林沙漠圆满完成了野外生存训练。这是我国首次在着陆场区沙漠地域组织的...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