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国内新闻> 正文

南京大学报开设“加快双一流建设思想大讨论”专栏 学者建言

南京大学 2018-04-21 15:36 大字

编者按: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作为国家重点建设的“双一流”高校,如何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如何实现内涵式发展,如何建设世界“第一个南大”,这事关全面落实党中央要求,事关南大科学发展、长远发展。日前,南京大学报开设了“加快双一流建设思想大讨论”专栏。本期内容作者为大气科学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符淙斌、研究生院副院长朱俊杰、教务处处长邵进、南京大学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教授朱嘉。

符淙斌院士

走近世界舞台中央 开创国际化办学新局面

符淙斌院士

世界上“第一个南大”,必须是一所屹立于世界前沿的高等学府。我认为,以“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为目标,以更加开放的思路和姿态,开创国际化办学和国际科技合作的新局面,在建设世界上“第一个南大”的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长期在科学院工作,在教育方面只是一个新兵。现在仅就个人的认识和体会,提出两点初步建议。

一、实施国际化办学推进战略计划

南京大学在国际化办学方面有丰富的经验,我认为,现在需要以“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要求,加快国际化的步伐,制定全面提升国际化办学的战略目标,扩大国际化办学的规模,拓宽国际化办学的方式和途径。例如,

(1)大力引进能够在教学一线工作的优秀外籍教师,包括全职和短期讲座教授;

(2)采取有力措施,扩大外籍博士后的队伍,尤其是发达国家国际一流高校的博士毕业生;

(3)鼓励有条件的院系“走出去”,结合“一带一路”发展战略,选择合适的沿线国家或地区,探索设立若干南京大学海外教育基地。

二、全面提升国际科技合作的水平

从60年前的“向科学进军”,到40年前的“科学的春天”,再到今天“逐渐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科技作为现代化的发动机深刻影响和改变着国家的面貌。今天,我国的科学技术正处于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由点的突破向系统能力的全面提升的重要时期。我认为,在建设世界上“第一个南大”的征程中,,全面提升我校国际科技合作的水平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为此我建议:

(1)加强与国际一流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实质性合作,提高国际联合实验室的含金量,并逐步成为实体。

(2)充分认识国际科学组织和国际大科学计划在当代科技发展中的作用,积极推荐科学家到国际科学组织任职,深度参与国际大型科学计划设计和组织实施,提高我国科学家在国际科技领域的言语权。

(3)提升南大在国际学术活动中的影响力。

相关活动的开展,离不开一支高水平的外事管理队伍。建议学校,除了积极发挥海外回国年轻学者的作用以外,通过固定的财政支持,招聘和培养一支具有外事组织和交流能力的强有力的秘书队伍。这样一来,既可以保障具有创新活力的年轻学者能有更多的时间精力投入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同时又可以通过不断的完善,真正建立高水平科学的外事管理队伍,推动学校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国际化。

南京大学“双一流”建设中的研究生人才培养

朱俊杰教授

人才培养是我国高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的重要基础,南京大学将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作为创建“双一流”的基础性工程。当前,我校“四三三”博士研究生培养机制教学改革成效显著,“二三三”硕士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拔尖人才培养理念日益清晰。

2013年,我校制定了《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教育改革方案(试行)》等一系列改革指导文件,向全校推行博士生教育改革。学校通过对博士生的特色化培养,实现了统一改革模式观下博士生的个性化成长和多样性成功。2017 年10 月,南京大学入选教育部全国博士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高校,《以质量为核心的“四三三”博士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2017年荣获江苏省教学成果奖特等奖。在今后一段时期,南京大学将进一步拓展“四三三”博士生教育改革的高度、深度和广度,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和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2016年,我校制定了《南京大学硕士研究生教育改革指导意见(试行)》等一系列改革指导文件,向全校推行硕士生教育改革。

学术学位硕士生课程体系建设是“二三三”改革的两大重点之一。其总体思路是,以“二三三”培养模式为指导,以“分类型分层次的重点导向课程”建设为抓手,强化科教融合;建立行之有效的课程质量保障体系,基本形成与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定位相一致、与院系/学科地位相适应、以若干品牌课程为引领、以一批重点导向课程为支撑的新型课程体系。随着改革实践的推进,我们将会继续积极探索将改革实施及成效与荣誉激励、招生计划、职称评定、绩效考核、经费分配等相关联的各种机制,以保障各项改革的顺利进行。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是“二三三”改革的另一大重点。其总体思路是,以职业需求和创新创业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和产学结合为核心,分期分批推动院系/学科形成特色化的专业学位培养模式。与此同时,积极推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从“外挂型”向“内嵌型”转变,从“自由发展型”向“规范化提升型”转变,从“经济驱动型”向“综合激励型”转变。两年来,我校基于“二三三”培养模式的专业学位新培养方案全面启用,综合改革成效明显。通过综合改革,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初步实现了从外挂成长型到体系内嵌型、自主发展型到规范提升型、局部探索型到系统推进型的转变。

南京大学一流本科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邵进教授

人才培养是大学的中心和根本,也是大学的本质属性。南京大学着力推进课程体系和教育教学创新,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体系。

一、理念传承:打造立德树人“南大样本”

立德树人是一代又一代南大人对高等教育发展的不懈追求,在深入推进双一流建设的新阶段,学校进一步明确了人才培养目标与愿景:培养符合国家需要、推动科技进步、引领社会发展、适应国际竞争的一大批优秀创新创业人才。

二、体系完善:构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人才培养体系

构建“三三制”本科生培养模式,极大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化培养和多样化发展。“三三制”人才培养模式获得第七届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这也是20余年来江苏高校首次获得该奖项。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南京大学实施“五四三”创新创业教育体系。2016年,南京大学作为全国四所高校之一入选首批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并成为全国首批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以及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

当前,南京大学正进一步推进实施从招生到本科、硕士、博士培养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改革。

三、内涵提升:推进优质课程建设

实施优质课程建设行动计划,丰富优质育人资源供给。推动教师将学术成果融入教学内容,将科学研究的思维与方法让学生充分感悟,将科研优势转化为教学优势、将学科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

四、机制保障:激发教与学的双动力

为了激发和释放教师与学生的动力,一方面,要激励广大教师将科研与教学相融合。另一方面,通过构建点面结合、立体化的学生学业支持服务体系,充分保证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个性发展。

五、文化建设:打造开放包容之大学文化

学校扎根本土、立足国际,帮助学生传承传统、对话世界、融入社会,全方位以文化人:一是“悦读经典计划”,二是“国际合作伙伴计划”,三是“第二课堂学生能力提升计划”。

一名青年教师对南京大学“双一流”建设的思考

朱嘉教授

2017年12月26日,《南京大学双一流建设方案》颁布,为南大“双一流”奋斗征程指明了方向,规划了路径,振奋人心!我是一名南大本科毕业生,海外求学多年后,2013 年通过中组部“青年千人计划”回母校任教,面对学校发展蓝图,我也从一名青年教师的视角,就几点粗浅的思考略述管见。

(一)学科建设中的“学科交叉”

众所周知,“双一流”建设的核心是学科建设。而纵观世界学术前沿,我们发现近年来许多重大科研发现都是在交叉学科领域获得,这无疑是学科建设中值得注意的。南京大学以基础研究为特色,以文理综合为优势,正好为学科交叉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学校层面自上而下的组织,与课题组层面自下而上的自发结合,两方面一样重要。

(二)公共大型仪器平台

公共仪器平台以及相应的实验技术人员队伍正是取得前沿技术研究成果的重要支撑与保障。在国内公共仪器平台建设普遍不理想并明显成为学术发展瓶颈的今天,如南大能够率先破局,不但能实现资源的更有效利用,更能调动不同岗位积极性,形成一支更有效率、更具创造力的队伍。

(三)人员引进、考核评价指标的细化与多元化

大多世界一流大学人才引进人才时都会慎重地考虑人才结构的多元化以及研究方向的差异性、互补性,会避免在同一个具体研究方向上引进多个重复的人才或团队。这对于南大这样体量并不占优,岗位编制宝贵的高校,尤其值得借鉴。

另外,在“双一流”人才制度建设中,建议可以考虑更广泛、更深入地听取各学科专家的意见,进一步细化、多元化考核评价指标。

建设“中国特色、南大风格”的世界一流大学,凭借的是我们每一个南大人对学校的热爱和对事业的追求。“诚朴雄伟”为引领,“仁,智,勇”为支撑,我们矢志前行!

(来源:南京大学报(内容有删减),原题为《符淙斌院士、朱俊杰副院长、邵进处长、朱嘉教授谈加快南京大学双一流建设》)

新闻推荐

“永川秀芽” 金奖产品公开竞拍

为了让更多人知晓永川有好茶,真实体现“永川秀芽”的品牌价值,第八届重庆永川国际茶文化旅游节组委会对本届斗茶会的“金奖”产品,进行了现场公开竞拍。据了解,每个“金奖”产品起价20000元,每次叫价...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