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国内新闻> 正文

每个隐秘角落都是城市的历史铭牌 ——读《北京的隐秘角落》■禾 刀

四川政协报 2018-04-10 09:46 大字

[摘要]——读《北京的隐秘角落》■禾 刀

中关村原来是中官村的“讳称”,因为中官是太监的别名,而且太监曾在那里厚置田地,修建了许多小庙庵;顺治、康熙年间,慈善寺出了一位高僧,他修炼滚石功,每日将石头滚下山去,然后再推上来,往复不休,从不倦怠——怎么看,这都像是西西弗斯的中国版;今天的海淀区,其前身原来是有着740年历史的海淀古镇……

对于北京这座有着3000多年历史,曾被作为辽、金、元、明、清都城的城市,大的历史叙事早就汗牛充栋,想必许多人也不陌生。在从小热爱历史的本书作者陆波眼里,因为种种原因,北京城里还有许多内容值得深入打捞。所以作者将目光对准了那些不大为人注意的寺庙,在频繁行走探访中钩沉稽古、发微抉隐,从而勾画历史中的小事件、小场景、小人物的往事遭际,最终凝结为一系列关于北京历史文化文明演变的文字。

每栋建筑都是城市的历史“活化石”。有的因为在历史上作为重要事件的场所,很容易进入历史的宏大叙事,比如故宫、长城、十三陵等。相比之下,更多建筑则散落街头巷尾,成为与宏大叙事相映衬的历史遗珠。打捞这些散落的遗珠,就像是对传统历史宏大叙事的一次有益补白。

著名作家方方曾对武汉街头的那些老建筑老地名,以故事的方式进行了有趣的梳理(《汉口的沧桑往事》)。书中所涉每栋建筑每个地名,既充分蕴含了历史现场的诸多元素,同时也有其微妙的个性特征,如同陆波在本书中写到的那些寺庙一样,虽然大多由皇室或者太监出资修建,但其建设初衷各异,建成后的命运也是千奇百怪,其携带的历史信息自然也就各有千秋。正是有这些不同,历史才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本书中,陆波将笔头对准了庆寿寺、皇姑寺等大小数十座寺庙,由此展开了对站在这些寺庙背后的姚广孝、明英宗朱祁镇等人历史故事的铺展。也写到了许多民间传说,但陆波没有满足于这种人云亦云式的重复,而是以学术的方式,努力求证这些信息背后的深层隐喻。

北京的寺庙之所以特别发达,并非真就源自香火旺盛。一方面,皇权寄望借助寺庙巩固权力地位;另一方面,寺庙往往与太监有着极为特殊的联系。作为封建愚昧象征的太监群体,在宫里即便享尽风光,但他们无一例外不得不面临严峻的养老问题。从小便被“绝后”,意味着他们早早脱离了中国生儿养老的历史范式。在那个没有养老院的时代,寺庙得以走进太监群体的视野,首当其冲因为寺庙的慈善象征。尽管同样是作为太监养老之所,万寿兴隆寺“收留的基本是一些相对有些收入的中上层太监”;由信修明捐建的白云观、立马关帝庙、褒忠护国祠等,则“免费接收孤苦无依的离宫太监”。其次,太监群体之所以钟情寺庙,还有一点则是因为他们借此地可实现精神上的超度,毕竟他们是一个无法被社会正常接纳的群体。

此外,陆波还写到了蓝靛厂、樱桃沟、宣武门、中关村、海淀镇等这些历史地名背后的故事。这些地方在历史上大都有过辉煌,但均因当年的发展需要,无一例外被抹去了历史的印痕,许多地名甚至还被改头换面。有必要指出的是,著名建筑历史学家梁思成为了保护北京古建筑呕心沥血,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历史当然不可能倒转,但经过数十年的沉淀,梁思成的诸多努力越发值得后人悉心借鉴。最为浅显的例子是,当年大拆大建的一些国内城市,近年来又纷纷加入“古城重建”的狂欢之中。这些动辄投资数十上百亿的所谓古城,除了拥有一个仿古式的外壳外,早就失去了历史的人文底蕴,最大价值不过是充当一下影视剧的道具,或成为人设的历史旅游景点。

方方在《汉口的沧桑往事》一书的代序中写到,“我觉得零星散落的它们,有点像汉口这个大文章中的关键词。扣住了它们,就仿佛扣住了汉口的经脉,就仿佛能听到汉口很久远的呼吸和脉动,就仿佛看到了汉口是怎么由蹒跚而行的步履到如今大步流星的姿态。认识了它们才能懂得汉口,懂得了汉口,才能懂得武汉,懂得一座城市的成长。”从这层意义上讲,那些隐藏在街头巷尾的历史信息,无论光鲜还是灰暗,无论繁华还是落寞,都是一座城市成长的足印,或可继续弘扬,或可以此为镜。

新闻推荐

部分银行联网核查失效身份证信息

记者从中国人民银行天津分行了解到,自9日起,天津市开展失效居民身份证信息核查试点工作。参与试点工作的银行将在为客户办理业务过程中,通过联网核查系统核查居民身份证是否挂失、失效,以验证居民身份...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