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评“红水浇田”:要饭碗更要健康 要发展更要环保
近日,一段“红水浇地”的视频在网上热传。视频中,一口水井不断向外泛出红色的井水,沿着沟渠流进周围的麦地,不少农民正使用这些红水浇灌农田。事情曝光后,河北当地环保部门和警方迅速行动,涉嫌利用渗坑排放有害物质的企业已停产,涉案人员被带走调查。
这起触目惊心的污染事件,虽已得到解决,但公众关于“监管不力”的追问却没有停止。这几年,在新环保法推进实施,环保督察层层传导压力的大背景下,各地在环保上态度更加坚决、行动更加有力,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然而,监管宽松软、治理“乱投医”、“面子治污”等种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风,在一些地方仍然存在。比如,对于污染企业将节能设备当“盆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治理城市河流污染,不把重点放在截污、清淤等方面,而是搞遮掩排污口的形象工程……凡此种种都说明,从外部倒逼机制督促思想转变,到形成绿色发展理念下真功夫治污,远不是想象的那么容易。
平心而论,环保的活,不好干。首先就难在,如何在具体语境中理解它的重要性。直到现在,如何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还是不少地方政府的现实纠结。铁腕治污,会不会影响经济发展?企业关停,职工生活、群众就业怎么保障?有了这些顾虑,在做环保工作时,难免会有所保留,甚至搞起助企“洗绿”、“对付”过关的花样。近日,第二批中央环保督察公开移交案件问责情况,其中涉及环境保护工作不作为、慢作为问题占比约40%,不担当、不碰硬问题占比约25%。这里面有责权不匹配、专业能力不足等原因,但更重要的还是政绩观念和协调发展能力的欠缺。从这个角度看,锻造环保“铁肩”,强化治理“手腕”,才是让监管更严、让执法更具公信的关键。
应当看到,对于企业各种超标排污行为的放任,短期内或许会让财政数字更好看,但透支的是地方未来的绿色生产力,而且这笔欠账要花更高的代价来偿还。无论是从政绩考核来衡量,还是从治理主体的责任担当来审视,抑或是考量问题解决的难易程度,在环境污染防治上敢于动真碰硬、一抓到底,争取不留后患,都是最理性、最合乎民心,也最“经济”的选择。“宁愿因为整治企业得罪人,也决不能被百姓骂下台!”正如一位地方环保干部的感言,解决好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问题,容不得讨价还价、消极怠工,更不允许弄虚作假、任意胡为。只有让“面子环保”颜面扫地,才能让“里子生态”器宇轩昂。
凡是环保抓得好的地方,都离不开环保部门的精准施策。有地方企业回忆,刚开始时很不理解,为什么环保局会揪着小问题不放?“后来打交道多了就知道,平常“看得紧”,就是为了让企业不被“打板子””。环保和发展,并非天生的矛盾;除了倒逼,环保治理也兼具引领的功效。比如,不靠一味的处罚、关停,而是主动做好“治病救人”的服务工作,通过查找问题所在、提供转型升级思路,促使企业实现绿色发展。试想,当企业有了出路,有了“钱景”,自然就有了环保守法的动力,管理部门又何须为如何严格监管而犯愁呢?
要饭碗,更要健康;要发展,更要环保。这是广大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共识,也理应成为各级政府部门的行政自觉。随着国务院机构改革的推进,新组建的生态环境部监管领域进一步扩展,监管职能进一步增强,相信未来环境监管的“严值”会越来越高,必定能夺取污染防治攻坚战的胜利。
(原题为《决不给“面子环保”留情面》)
新闻推荐
4月9日,一列由天津站开往北京南的复兴号动车组列车行驶在天津市区。4月10日0时起,全国铁路将实施新的列车运行图。运行图调整后,“复兴号”动车组开行数量增加,货运能力进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