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国内新闻> 正文

重庆留守儿童酿悲剧敲响心理健康警钟 专家认为,留守儿童面临“身体留守”和“精神留守”双重压力,父母应认识到,在孩子的成长中,精神比物质更重要

安徽工人日报 2018-04-05 15:36 大字

   

本报讯(记者李国)3月30日凌晨,重庆石柱县民族中学一名初一年级学生张某被发现在其校内寝室中自缢身亡。据其同学反映,“他(张某)近日性情抑郁,流露出轻生倾向。”其亲属透露,张某是一名农村留守儿童,父母长期在建筑工地务工,平时他和年近7旬的爷爷奶奶一起生活。这次悲剧再次敲响了关注留守儿童心理的警钟。

“我只有过春节才能和父母见一面,今年他们却没有回来。”家住重庆巫溪县一偏远农村的李杰(化名)现在是一名初一学生,在新学期开学后的一次语文考试中,面对要求写“父爱”“母爱”的半命题作文犯了难。他从小就跟着爷爷奶奶生活,父母常年在浙江、广州等地务工。“现在和父母一周一次的通话、视频就像例行公事,不知道说什么,所以也不知道写什么。”

石柱县民族中学一位不愿具名的老师透露,他所在中学里,留守儿童的比例很高。很多家长给老师打电话也只关心分数、名次。“父母不了解孩子,孩子也不了解父母。”记者在走访时发现,类似的情况不在少数,一大批农村留守儿童和父母的感情,远不及祖父母辈。2017年底,国家卫计委发布的《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7》显示,留守儿童与父母分离半年到一年的比例高达56.3%,8.2%的留守儿童与父母分离时间甚至在一年以上。

“留守儿童多经历父母关爱和照顾的双重匮乏。这种非正常成长环境给孩子心理、情感和精神带来的伤害是巨大的。”重庆家和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负责人苏小林说,有些承受能力差的孩子会因此走向极端,酿成惨剧。

重庆市社科研究的学者陈平说:“这些心理问题的根源在于这些孩子遭遇了‘身体留守\’和‘精神留守\’的双重压力。在大部分童年时光里,他们成了父母不在场的事实上的‘孤儿\’。”

采访中,记者注意到,很多留守儿童父母认为:在外面挣钱为了家和孩子,以为给孩子充足的生活费就尽到了当父母的责任。“对于孩子而言,精神的留守更可怕。‘情感饥饿\’是一些留守儿童走向极端的原因。”一位关心留守儿童生活状况的公益人士说,目前,很多“关爱工程”存在“纸上谈兵”的情况,很难走进孩子心中。要真正解决留守儿童问题,还得让他们跟父母在一起。重庆市妇联的相关负责人说:“父母是一个需要成长的职业,父母也应当认识到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精神比物质更重要。社会关爱代替不了孩子对父母的亲情需求。”

新闻推荐

打好全面深化改革这场攻坚战

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时期最鲜明的旗帜。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要始终坚持以改革大局为重,始终保持自我革命的勇气,始终坚持问题导向,团结带领广大...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