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早的举报箱—— 缿筒
■刘 凯
中国从汉朝开始就已经有了举报箱——缿筒。举报制度最早可以上溯到尧舜之时。当时,为了能听到民间的声音,在皇宫大殿门前立了块木牌,谓之“诽谤木”——老百姓对国家大事有啥建议,都可以写在木牌上,以供“决策层”参阅。那时的“诽谤”与现在的诽谤含义不同,是“责过失、论是非”的意思,可以理解为一种面对面的“阳光进谏”!
中国最早的举报箱出现在汉代,而且是“官准之箱”。西汉时,为官清正的赵广汉出任颍川(今河南省登封市)太守。到任后,他发现境内豪强无视朝纲,结党营私,胡作非为,百姓敢怒不敢言。赵广汉下定决心要打击这些黑恶势力,可是“民不举官不究”,咋能让老百姓揭发那些豪强的不法行为,同时,也使官府得到更多的线索呢?赵广汉冥思苦想,最后受储钱罐的启发而想出了一招:在官衙门口立一个缿筒,专门用来接收老百姓投的匿名举报信。官府定期对百姓的举报、投诉进行梳理,然后逐一进行调查、取证、立案,最后据实治那些豪强的罪。
史载:“缿,若今之盛钱臧瓶,为小孔,可入而不可出。或缿或筩,皆为此制,而用受书,令投于其中也。”缿筒形状似瓶子,长颈,小孔,可入而不可出。缿筒的设立,可帮了赵广汉大忙,这无异于给地方官府多设了一张耳目,赵广汉命手下人将缿筒中收到的匿名举报信进行排查,一旦证据确凿,便对奸徒豪强进行严惩。颍川境内的原氏、褚氏两大黑恶家族势力被相继打到,首恶诛杀,全郡为之震动。赵广汉又命人在治下各级官府门口都挂出了缿筒,广泛接收百姓的举报。“吏民相告讦,广汉得以为耳目,盗贼以故不发,发又辄得。”赵广汉根据缿筒的举报线索,又相继惩治了一批不法之徒,于是,“奸党散落,风俗大改,一切治理,威名流闻,及匈奴降者言匈奴中皆闻广汉。”河清海晏,社会秩序趋于稳定,百姓安居乐业,连匈奴中都传颂着赵广汉的威名,“缿筩之机或行,则奸不敢欺,此政之助也。”后人有诗称赞缿筒作用曰:“八郡皆知德度宽,缿筒罢设诉堂闲。”
赵广汉借助缿筒之力,赢得了政绩,不久,即被朝廷擢升为京兆尹,当上了天子脚下最高的地方行政长官。赵广汉出任京兆尹后,又把缿筒带到了京城,挂在官衙大门前。挂出不久,赵广汉即收到“缿筒”密报:博陵侯霍禹依仗父亲大司马霍光的威势,违反朝廷法令,私自非法开设酒坊、屠宰场,百姓敢怒不敢言。赵广汉调查核实后,顶住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亲自带人查封了霍家私开的酒坊、屠宰场,并没收了全部工具和资产!赵广汉因此在京城名声大振,《资治通鉴》说:“京兆政清,吏民称之不容口!”
新闻推荐
近日,市委改革办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开展了民生领域改革创新示范点评选活动,高新区“互联网+家校共育”、“智慧家医”两项目入选。高新区入选的两项目均由高新区地方事业局推荐。“智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