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应国“卖天气”
记者在江西宜春市下辖的丰城市采访时,发现一个农民从“买天气”到“卖天气”的故事。
买卖“天气”的农民叫雷应国,是丰城市秀市镇雷坊村一位“80后”种粮大户,水稻种植规模达1.8万亩。
面对记者“天气怎么卖”的疑惑,雷应国自豪地用手机扫了扫“雷应国生态富硒米”包装上的二维码,大米产地的气候状况、环境条件、气候品质等信息一目了然:“累积温度3363℃、总雨量650毫米、平均每天日照时数7.3小时”“灌溉水源以地下水与山泉水为主,雨水为辅,地下水温一般在10-15℃”……
二维码旁是气象部门颁发的“气候品质认证”标志,靠着这标志,雷应国种植的生态富硒大米“身价”看涨。
“我种植的其他生态米市场价为8元一斤,这种富硒米则卖到了18.8元一斤。”雷应国说,尽管如此,市场上仍供不应求。雷应国卖的“天气”,实则是对生产气候环境精准把控。这个憨厚的小伙子说:“庄稼可不哄人!种田不能光凭老经验,大米生长环境的温度、湿度等,对品质都有影响。”
如今的雷应国轻轻嗑一粒稻谷,就能从湿度中“品”出成熟度,准确度甚至能和机器测量不相上下。这都是他多年来和天气“较劲”掌握的本领。
这个腼腆的农民为何偏偏和天气较了真?原来,2008年下半年,刚刚发展规模种田不久的雷应国流转了1800亩土地,准备大干一场。谁想到,天难料,10月份下了整整11天的雨,32万斤稻谷全部霉掉,损失十多万元。
打那以后,雷应国把天气预报作为自己种田关心的事,专门跑到邮局订了农业生产资讯方面的报纸,又去电信局订了天气预报短信。2012年秋天,从气象预报得知寒露风比往年提早了十多天,雷应国紧急对200多亩晚熟稻催熟,避免了绝收。
随着雷应国种地的规模越来越大,市气象局在他的地里建了一座农田小气候观测站,监测周边5-10公里的气候和环境。“这种小气候观测站,不仅让天气预报更精准了,而且还能监测农业生产的环境,为农民生产优质米提供支撑。”丰城市气象局工作人员孙芳说。
有了小气候观测站的精准把控,雷应国生产的生态富硒大米可以贴上绿色气候品质认证标志。“这个标志含金量不小。”孙芳说,这是宜春市气象局对粮食生产地气候品质优的认证评价,目前整个丰城仅有雷应国一家拿到。
丰城市委书记胡江萍说,“买天气”“卖天气”都是农业向精准化、标准化迈进的重要标志。
“这几年,气象服务人员成了村里的‘香饽饽\’。”孙芳说,当地气象部门已与丰城690户种粮大户和合作社对接,免费开展气象为农服务。刘健
新闻推荐
美对华贸易逆差直接影响了美对华经贸政策。中美关系进入新阶段,经贸合作作为中美关系“稳定器”的作用更加重要。美对华贸易逆差直接影响美对华经贸政策。据美方统计,2017年美对华货物贸易逆差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