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国内新闻> 正文

内外衔接 动养结合创新完善社区“智慧养老”科学体系

玉林日报 2018-03-28 13:42 大字

“智慧养老”是指利用先进的互联网、云计算、可穿戴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手段,构建面向家庭养老、社区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的物联网系统与信息平台,整合政府、社会及社区家庭的资源,为养老提供更便捷、高效、灵活的公共管理创新服务模式。这种模式最大的特点是为社区老人提供“医养”便捷的服务,最大不足在于只借助科技“外力”提供便捷服务,忽略了服务对象“内力”的发掘,服务对象永远是被动式接受服务。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样的“智慧养老”不够“智慧”,或者说并不全面。只有“外力”与“内力”的科学衔接、融合一体,“智慧养老”才是全面的、健全而科学的,也只有这样,“智慧养老”的成效才能达到最佳境界。

那么,在政府主导下,社区如何充分引导发掘老龄人的潜能,激发“内力”,促使“内力”与“外力”科学衔接,从而开创“智慧养老”的崭新天地?

2017年3月,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明确指出:扩大老年人社会参与,培育积极老龄观,加强老年人力资源开发,发展老年志愿服务,引导基层老年社会组织规范发展。这为我们引导和发掘老龄群体“内力”,进一步完善“智慧养老”科学体系定航把向奠定了基础。

一、加强“内力”建设

激发“内力”,首先要与时俱进创新政府、社会、家庭应对人口老龄化社会的传统理念,变消极养老为积极养老,变被动养老为自主养老,变无所作为为老有所为。

(一)变“包袱”为动力。古往今来,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大都把养老看成是一个包袱。时至今日,我们完全有理由将这一传统理念颠覆。2016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经过对全球人体素质和平均寿命进行测定,将人的一生分为五个年龄段——未成年人:0至17岁;青年人:18岁至65岁;中年人:66岁至79岁;老年人:80岁至99岁;长寿老人:100岁以上。据有关部门预测:到2050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将超过4.38亿,其中80岁以上的老年人将达到1亿。这也就意味着,按照世卫组织划分年龄的新规定,常规老龄队伍中有3亿多属于中青年人。这可是一支数量庞大且劳动技能熟练,人生、社会及管理经验十分丰富的劳动大军。当前,按劳动法规定:男60岁、女55岁就要退休,这些尚属青年人的群体却因忽视个体在体力和智力上的差异,“一刀切”的退休制度,把他们武断地过早处置划归于“被养老”的生活状态,这是浪费人才!因此,我们要与时俱进,充分引导和发掘老龄队伍中的中青年群体潜能,一方面推行渐进性延长退休年龄,另一方面通过引导开辟老有所为新天地,把“包袱”变成动力。

(二)变“一肩扛”为“双肩挑”。俗话说:“千斤重担众人挑,众人拾柴火焰高!”应对老龄化社会,不仅是家庭、社会、国家的事,同时也是老龄群体义不容辞的分内事。因此,要从传统的家庭、社会、国家养老走向家庭、社会、国家与引导老龄队伍中的中青年发掘潜能(内力),相互配合,积极互动养老的新境界。

(三)变科技智慧养老为运用科技智慧与发掘人的智慧潜能养老。即创新完善“外力”与“内力”融合一体的“智慧养老”科学体系。

二、“动养结合”的具体途径

“内力”引导发掘的核心是“动养结合”。“动养结合”即通过引导高龄老人群体里的中青年,通过动脑、动手、动脚直至互动(互助)等系列潜能——“内力”的自我发掘,在一定程度上既为社会卸“被养”包袱,又为社会作贡献的一种科学而有效的养老方式。

(一)动脑——发掘智慧潜能。老年人见多识广、经验丰富,发挥他们的长处,借助他们的智慧参与决策管理,这实际上也是发掘、发挥他们的经验和智慧为经济社会发展领航把舵、添砖加瓦,其作用是极为重大的。老龄队伍中有着大量的身体健康、工作经历丰富的老同志和科技人员及熟练的老工人,引导他们建言献策或返聘发挥余热,既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因老龄社会带来的用工荒,还可实现传帮带,为社会创造财富。

(二)动手——叩开梦想成真之门。高龄老人≠“被养老”,尤其是高龄老人队伍中那数量庞大的中青年群体≠事业、梦想(理想)画句号。在实际生活、工作中,老龄人老当益壮用自己的双手把梦想变成现实的事例比比皆是,只要各级政府、每个社区善于引导,为他们营造“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环境氛围,高龄老人队伍发挥出来的正能量绝不亚于核裂变的威力,将为促进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作出不可估量的作用和贡献。

(三)动脚——走上身心健康、延年益寿的阳光道。“生命在于运动!”高龄老人适当运动,有利于身心健康。从一定意义上说,身心健康最起码可以自己照顾好自己,有效遏制老弱多病阴霾的笼罩,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从人力、财力、精力等诸多方面为家庭、社会、国家赡养负担卸力。

(四)互动——开辟老龄群体养老互助的新天地。老龄化社会,尤其是“超级老龄化社会”老龄人数以亿万计,如何通过引导和发掘潜力,引发老龄群体自主、自觉、自动实现从“被养”—“自养”—“帮养”(互动、互助)的转变和升华,这是“智慧养老”的核心所在,同时也是与时俱进应对老龄化社会,变压力为动力、变消极为积极、变被动为主动的关键所在。

1.“被养”。即:人一旦年过花甲或一旦退休,便被界定为老人,被家庭或社会赡养直至善终。古往今来,似乎已成铁的定律。但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生活水平乃至医疗水平不断提高,人的身体素质、寿命已发生了质和量的显著变化。如今六七十岁的老龄人大都身体健康,精力仍很充沛。但一到退休年龄便统统被“一刀切”、“被养老”了。客观地讲,这种不加区分,不问青红皂白的“一刀切”致使我国数以亿万计的老龄队伍中的年轻人被“闲置”、被“浪费”了!

2.“自养”。即:虽到了花甲、古稀之年,但自强自立,不给家庭、社会增加负担。引导老龄人尤其是老龄队伍中的中青年人,自己照顾好自己,比如种菜浇水、洗衣做饭、打扫清洁卫生等,既为家庭减轻负担,也为社会家庭服务用工减压。

3.“帮养”(互动、互助)。这是引导发掘的最高境界:尽管已列入老龄人群,但年龄相对年轻,身体健康,除了照顾好自己,还帮着照顾其他高龄老人养老——相对年轻的帮助相对年长的;身体好的帮助身体弱的(包括残疾、因病、因老丧失劳动能力的)。

当然,引导、发掘老龄群体的“内力”,关键在“自发”,而前提工作是“引发”,即在政府主导下,社区牵头,部门、社会力量及其家庭参与,大家密切配合,共同做好“引发”的相关工作,创新完善外力与内力融合一体的社区“智慧养老”科学体系,以更好地应对老龄化社会带来的诸多压力。

新闻推荐

奋斗仍须“撸起袖子”!本报评论员 春 歌

■“撸起袖子加油干”关键就在“撸起袖子”。把袖子撸起来,实际上就是要摆脱领导干部高高在上的指挥者形象,要求领导干部和人民站到一起,贴近群众,接接地气,才能把大家团结起来,把力量凝聚起来,汇聚成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