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国内新闻> 正文

儿科医生紧缺背后的价值认同缺失

济南日报 2018-03-27 15:30 大字

儿科医生究竟有多紧缺?平均每1000名儿童只有0.43位儿科医生,与全国平均每千人配备2.06名医师水平相比相去甚远。3月23日,在南京医科大学举行的儿科医学院发展研讨会上,多位专家认为,我国儿科医生长期紧缺的背后是对儿童医学的漠视,恢复儿科院系不是简单地多培养几个学生,而是要在生命科学基础上重新规划发展儿童医学。(3月26日《科技日报》)

待遇差、工作累、风险高是儿科医生面临的几大困境。提高儿科医生的待遇和社会地位,提升他们的岗位吸引力,减轻其工作压力,激励更多医生进入儿科,进而形成良性循环,这是化解儿科难题的经典路径,也是当前的普遍做法。

如何提高儿科医生的待遇和社会地位?这是个不太好付诸实施的难题。常见的措施是,给儿科医生发放岗位津贴,让他们得到的绩效工资更多一些,在职称评审时给予优先待遇等等。将来还可以减免儿科专业学生的学费,在儿科医生入职时发放一定的补贴……每一项措施都会产生相应的效果,多项措施结合就有望累积起儿科医生较高的待遇和社会地位,但是这些优惠没有离开医生个人价值认同的大环境。

医院看待一名医生贡献大小以及计发医生个人待遇时,主要的参考依据是他能为医院带来多少收益。“金眼科银外科,千万别干小儿科”,相对于重点创收科室眼科和外科,有些医院的儿科往往是亏损科室。这个大环境形成的原因是,公立医院虽然具有公益性,但追求更高的利润仍是其本能冲动。医院对待利润的态度决定了他们看待医生的态度,受此价值观的影响,当前医院给予儿科医生一些好处多半只是出于政策压力,无法转化成儿科医生的职业荣誉感。只要价值认同是扭曲的,即使儿科医生拿着较高的收入,在同行面前仍会有占人便宜之感。

只有衡量医生贡献大小的标准从“会不会赚钱”转变成“看了多少病”“能力有多强”“工作量有多大”等指标,医院才不必在待遇方面为儿科医生“开小灶”,医疗系统和整个社会也会给予儿科医生更公正的评价和待遇。化解儿科医生荒,最彻底的办法是重构医疗系统的价值认同体系,并根据这个体系推行薪酬制度改革。公立医院不再以赚钱为目的,并普遍看重医生的社会效益,儿科医生的贡献才会进一步凸显,才会真正被同行和民众高看一眼,给他们更高的待遇和社会地位就不再是一种照顾,而是个人价值的真实体现,是名正言顺的劳动回报,儿科医生紧缺现象才有望从根本上得到化解。

新闻推荐

◆百步穿杨 学校体育,迎来转轨契机 □钱 伟

教育部近日发文,2018年将全面取消全国性的高考体育特长生加分项目。此前的另一份文件中,普通中小学招生也要在2020年前取消各类特长生。升学考试中已实行有年的体育特长生加分就此成为历史,这种改变...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