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国内新闻> 正文

是谁先提出“崖山以后无中华”之说法

陕西工人报 2018-03-27 09:33 大字

崖山海战是南宋末年宋元的最后一次战役,这场战争直接关系到南宋流亡朝廷的兴亡,最终宋军全军覆没告终。战后宋朝随之覆灭,元朝完全统一了中国。蒙古人建立的元朝将云贵、青藏、蒙古高原和东北北部与传统“汉地”一起纳入统治范围。

因此,后世就有了“崖山之后无中华”之说,指中国历史的一大剧变——以元代宋,古典意义中华文明自此而绝。一个国家的主体民族被奴役,征服者还是社会文化上落后于所有被征服民族的游牧民族,正常的发展进程被打断,给中华文明(单指汉族文化、文明)带来了巨大伤害,一脉相承数千年的中华文明由此产生断层。那么这一说法是谁先提出来的呢?

一、有些中、日历史学家认为这句话是日本学者内藤湖南的发明内藤提出宋代近世论,是指中国社会从宋代开始到晚清基本结构不变,他对元清等异族征服王朝的评价并不低。在他的《中国近世史》中,他专门用了一节评论“中国历史学家对蒙古政治的偏见”,说中国历史学家多数是纯粹的汉族人,出自读书阶层,所以都用消极的一面来看待蒙古政治,但“从地位比较低的普通百姓来说,或许觉得还不错。”而内藤本人主攻的断代史其实是清代史,对于清代朴学推崇备至。这样看来,他提出“崖山之后无中华”的可能性是比较低的。

二、根据日本有关史料记载这句话出自南明遗民的诗句

南明遗民有用宋元鼎革指代明清易代的习惯,把“明亡之后无华夏”与“崖山之后无中华”相提并论。因此,“崖山”也频频出现在他们的诗作中,如吕留良的诗《题如此江山图》:“其为宋之南渡耶?如此江山真可耻。其为崖山以后耶?如此江山不忍视。吾今始悟作画意,痛哭流涕有若是。以今视昔昔犹今,吞声不用枚衔嘴……”都是以宋喻明,表达故国之思,以及对神州陆沉的感慨痛惜,明着是说宋,实际是在哀叹明的覆亡。看传统,唐人也多用汉喻唐,白居易用一句“汉皇重色思倾国”说的是汉武帝,实则批评唐玄宗。

三、此话出自钱谦益的诗《后秋兴之十三》

后秋兴之十三

海角崖山一线斜,从今也不属中华。

更无鱼腹捐躯地,况有龙涎泛海槎?

望断关河非汉帜,吹残日月是胡笳。

嫦娥老大无归处,独倚银轮哭桂花。

这首诗据说是钱谦益在听到南明桂王被害后写的,所以有“独俺银轮哭桂花”之句。全诗以崖山海战比喻南明败亡,以宋元鼎革指代明清易代,诗中满是沉痛、悲痛。钱谦益是当时的文坛盟主、东林领袖,还是南明福王朝廷的礼部尚书,以此高官身份降清还连头发也剃掉,被不少人鄙视。但他后来还是做了不少反清复明的事,两度入狱、倾家荡产、晚景凄凉。他对于清廷贬抑之甚,对明朝的痛惜之深,可能是在为自己的失节做掩饰或自我抚慰心灵吧?□谢流石

新闻推荐

媒体揭秘大数据杀熟背后的真问题:你的一举一动在网上皆透明

刘兴隆怀疑,自己可能遭遇了大数据“杀熟”。这位环境工程师经常在全国各地跑。2017年10月,在与几位同事一起在杭州出差,使用某网约车平台服务时,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当时他们约了两辆专车从杭州西溪喜...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