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国内新闻> 正文

双龙村的脱贫“牛人” ——贵州省岑巩县双龙村养牛大户联合发展肉牛养殖带富群众侧记

西南商报 2018-03-23 06:05 大字

[摘要]——贵州省岑巩县双龙村养牛大户联合发展肉牛养殖带富群众侧记

“别着急,马上给你们喂食了,今天天气好,吃好就带你们去山上‘玩玩\’。”春回大地,万物复苏,贵州省岑巩县思旸镇双龙村板栗坪的春日清晨总是格外热闹,养牛大户杨建华每天都早早起来割牧草、打玉米、兑饲料、喂牛,开始一天的忙碌。

杨建华是村里有名的养牛大户,在双龙村板栗坪建有1000多平方米的养牛场,可以同时容纳100余头牛,还种有10多亩牧草。从最初的2头牛到现在的29头牛,从缺乏技术、背井离乡的打工仔到技术精良、养殖经验丰富的“牛人”,杨建华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和奋斗实现自己脱贫致富的梦想,村里的人都称他为“杨牛人”。

“牧草不够,所以现在我只养了29头牛,今年我打算扩大牧草种植规模,增加牛的数量,别看只有29头牛,它们可是承载了7个贫困户的脱贫梦哩。”说起自家的“牛宝贝”,杨建华打开了话匣子。

双龙村是岑巩县的二类贫困村,贫困人口175户685人,信息闭塞、交通不便、缺乏产业支撑,同时,村民缺乏技术、文化水平低、没有发展思路,贫困的老百姓如何才能脱贫致富,这成为村两委心头大事。

看到杨建华开建养牛场,村两委找到他商量,希望能够带上贫困户共同发展。于是提出“强弱牵手”的发展模式,贫困户将肉牛项目扶贫资金14000元投资杨建华的养牛场,实现抱团发展,最低签订三年合同,每年享受8%的分红,年满后,退还原始资金,贫困户可自愿决定是否继续参与。

平时,他们在养牛场割牧草、做泥水工、喂牛等工作,有了固定的收入,多一门脱贫的产业,也学会了养牛技术,杨建华的养牛场带动了7户贫困户。

“今年是我们入股的第一年,在‘杨牛人\’那分得1120元。平时他还教我们怎样养牛,怎样给牛防疫,跟着他,我们有信心,我们决定长期投资,以后就靠这牛脱贫致富了。”正在割牧草的双龙村贫困户周庆华乐滋滋地说道。

周庆华40多岁,不仅要供两个孩子读书,还要照顾年迈多病的父母,家庭负担重,又缺乏技术,干苦活根本支撑不了家庭开销。自从投资杨建华的养牛场,他不仅有了固定的收入,还学会了养牛技术,周庆华越干越有劲,成为养牛场的固定“合伙人”。

正在大家乐呵呵开着“杨牛人”的玩笑时,双龙村另一养牛大户周良森来到养牛场。“老杨,我已经流转到10亩地了,做活路的人我也请好了,等草种到了,我们就动工。”周良森兴奋地告诉杨建华。

周良森建有240余平方米的养牛场,可以养牛40余头,现养有12头牛,带动3个贫困户。他与杨建华在今年正式合伙。

“我们不仅要‘强弱牵手\’,也要‘强强联合\’,这样才能保证产量,也才敢实行接订单外售。”杨建华口中的订单指的是与湖南某肉牛销售点的合作。

今年年初,一位湖南销售牛肉的老板到双龙村考察,看到杨建华开办有固定的养牛场,种有一定规模的牧草,经过了解,就提出与他订单合作。杨建华根据销售要求,将屠宰的牛进行分解,各个部位分开包装寄到湖南,不仅能够提高经济效益,还可以做成特色品牌。

有了合作想法,杨建华认为光靠一己之力是不够的,他找到村里几个养牛大户商量,大家合作养牛,抱团销售,保证有固定的产量,得到他们的支持和参与。“强强联合”就这样产生出来。现双龙村有三个合作养牛场,第四个养牛场也在建设中。

有了“团队”,杨建华的胆子也越来越大,信心底气也足了。今年他准备再流转20亩土地,增加牧草种植,确保充足的牧草,并将空余的牛圈全部养上牛犊,扩大养殖规模。

“等我们的土地流转到位,我们可以带动村里面的其它贫困户共同发展,让我们村的村民都过上好日子。”伴着牛声“哞哞”,杨建华脸上露出笑容,朴实而坚定。

周佳明 通讯员 彭圆兰 文/图

新闻推荐

水富县国土资源局国有土地使用权拍卖出让公告

(水国土资告字[2018]01号)经水富县人民政府批准,水富县国土资源局决定以拍卖方式出让5(幅)地块的国有土地使用权。现将有关事项公告如下:一、拍卖出让地块的基本情况和规划指标要求:(见表)二、中华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