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应如春蚕抽丝
阅读习惯的养成,不单单是凭个人兴趣,还有环境、导师、同学朋友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我们山里娃在获取阅读资源方面,确实“亏大了”。课本里信手拈来的文学名著,我们在初中才得以接触,而那时多不胜数的考试又常常挤占着阅读的时间;所谓的“国学系列”,我们大都是在工作十年之后才能拥有,生活的压力又不允许自己整日整夜窝在书本里。买书,好像是对童年知识缺失的一种补偿。
在乡下生活,难得进城一趟,最好的去处就是逛书店。一来可以免费阅读很多作品,二来可以买些心仪的书回家收藏。
学生时代,我们都很听老师的话,因为他们“权威”到足以改变我们的命运。老师介绍的第一本课外书是《新华字典》。春节,我们就得努力攒够一本字典的钱——要知道,我们的压岁钱就是两分、五分的硬币,而《新华字典》的定价赫然写着“1.10元”,这是绝对不能讲价的。我们有幸买到了字典,一般就在课余时间玩“猜字”游戏,借以巩固知识,不亦乐乎。一个学年250天,大家几乎天天沉迷在这本“宝书”里。
小学四年级,班主任兼语文老师向大家推销每本两毛五分的江苏版《少年文艺》,连载了曹文轩等儿童文学家的小说,我们是每期都买的。那是最疯狂的阅读时代,一本杂志下来,有的同学竟然连夜点灯看完。像我这样阅读速度“最蜗牛”的,也是一个星期就能读完了。
后来,拥有了自己的书架、书房,通过各种渠道——正规书店、地摊、网店等购买图书,这时才慢慢发现所谓的“天增岁月人增寿”已经不那么畅快了,一本书可以秒杀抢购,但阅读时间的安排,阅读理解的过程,已经变得困难起来。
尽管我保持着每天阅读纸质书报30分钟的习惯,但毕竟还要在电子阅读和书面阅读上来个痛苦的切换,读书的质量明显不如前,不能不说是一大憾事。前些天到鹅城出差,拜访一位已是知名教授的老乡。闲谈中,他仍对电子阅读产生抵制心理,殷切期望我们这些故乡文化人多抚摸纸页,多呼吸墨味。我说,这个就像在高速路边慢悠悠地观赏花卉,如果你的目的是要赶到另一座城,那会莫名痛苦;如果你并不在意赶路,自然会心旷神怡。
由于教学需求,寒假里学生们也会被指定购买一些文学书籍。那天我又到县城一家书店淘书,见到孩子们兴致勃勃地买上了“惬意”的书本,心中却暗暗替他们担忧。在网络发达的时代,他们落落大方完成了“买书如山倒”的任务,是否也会像我们这样苦心孤诣地进行着“读书如抽丝”的细品慢嚼?但愿孩子们也是真心喜欢买书并虔诚地沉下心读书。
新闻推荐
新华社北京3月13日电(记者赵文君齐中熙)根据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拟组建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作为国务院直属机构。不再保留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国家质量监督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