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译《射雕英雄传》出版如今还有多少人读金庸
金庸知名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英译本第一卷(LegendsoftheCondorHeroes1)2月份面向全球发行,这是该书首次被译成英文出版,“金庸迷”格外期待这部经典小说能够“墙内开花墙外香”。与此同时,寒假期间《天龙八部》被列入部分中学推荐书单的新闻也引发议论:尽管有人为武侠小说从“闲书”“禁书”变成老师的推荐读物击掌叫好,却依然有人发出疑问:如今还有多少年轻人在看金庸?
金庸新译本,值得这么兴奋吗
据统计,金庸作品在网上都能找到英译本,正式出版的有3种:一是莫锦屏翻译的《雪山飞狐》,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3年推出;二是英国汉学家闵福德翻译的《鹿鼎记》,共三卷,牛津大学出版社分别于1997年、1999年和2002年推出;三是英国汉学家恩沙翻译的《书剑恩仇录》,牛津大学出版社于2004年出版。
然而,新译本依然引起一阵狂欢。一个新译本,值得这么高兴吗?狂欢的背后隐藏着两重信息:首先,金庸小说在华语圈内外的影响太不匹配。2004年,《射雕英雄传》曾推出法译本,当时法国总统希拉克和法国文教部还给金庸颁发了嘉奖状,但试印1000套,到2011年时仍未售完。
在英语圈,有4部博士论文、2部硕士论文研究金庸小说,但大众层面反响寥寥,与“凡有华人,有唐人街的地方,就有金庸的武侠小说”之间落差明显,足以引发焦虑。
其次,金庸小说经典化的过程有些离奇。上世纪80年代前,除文学评论家陈世襄先生、小说家倪匡等以散文或语录方式表示肯定外,华语圈精英阶层只将金庸小说视为消遣品,不承认它是文学。上世纪80年代后,随着影响力上升及金庸不断改写,金庸小说变成了“不可动摇的经典”,迫使文艺评论界一再“放宽文学视界”来接纳金庸小说。
墙内开花,墙外不香,因不同文化间存在“文化折扣”现象。所谓“文化折扣”,指的是某作品在这个文化圈中影响巨大,可在其他文化圈中,却大打折扣。
以《星球大战》为例,这部电影堪称美国电影史上的奇迹,不仅拥有最多忠粉,且深入美国文化中。从里根的“星球大战计划”,到小布什的“邪恶轴心国”,从奥巴马的“原力说”,到特朗普的“星球大战2.0”……《星球大战》在全球掀起狂潮,偏偏中国影迷不认可。在豆瓣上,该系列片得分最高的一集不过8.3分,最差的一集仅7.3分。
再如张艺谋导演的《十面埋伏》,豆瓣只给了5.7分,可当年在美国上映时,竟被《美国华盛顿邮报》赞为:“一点儿也不像是在看一场电影,而像是走进一间富丽堂皇的宫殿。”《滚石》杂志宣称:“你会看得眼珠子都掉出来。”
“文化折扣”成因复杂,不同民族文化结构不同,读者们的“召唤视野”亦不同。所谓“召唤视野”,指阅读作品前的共同期待,只有准确命中它,方能唤醒读者参与、评价作品的激情。
金庸小说击中中文读者内心,在于准确把握了“召唤视野”:既有对传统的追忆,在书中插入大量诗词、弹词、历史、典故等碎片化知识,营造传统氛围;将侠、义、忠、诚等价值观巧妙“翻译”成现代人认可的“爱”,拓宽了通往传统的可能,同时又有对陌生人世界的反叛。对终日盘桓在格子间、接受碌碌一生的人们来说,能有什么比浸润于传统拥抱中,超越法律且承担国家和民族责任,更能陶醉心灵呢?
这些让金庸在华语圈取得巨大成功的写作策略,可能也是他至今未被英语圈读者接受的原因。现代世界始于英语圈,经数百年淫浸,个人主义文化根深蒂固,读者对熟人社会的价值未必适应。对兄弟情义的信任,对法律的蔑视等,很可能在英语读者的“召唤视野”之外。
从禁书到推荐书目,金庸小说能否长盛不衰
寒假期间,重庆一中、南开中学、巴蜀中学等学校的阅读书单中出现了金庸的代表作品《天龙八部》,一些中学生高兴地说,“爸妈再也不能拦着我们看武侠小说了”。这份书单也让很多70后、80后打开了记忆的闸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港台武侠小说风靡大陆,在和同好者讨论时,一套完整的金庸小说也成了炫耀的“资本”。
新派武侠主要看三个人:金庸、古龙、梁羽生。今天看来,这三个人中,依然是金庸小说的生命力最长。曾写过学术论文《超越雅俗——金庸的成功及武侠小说的出路》的北大中文系教授陈平原认为,原因有三。
金庸本人的学养在三人中是最好的。某种意义上,很多人尤其是海外华人,是从金庸的武侠小说入手,去了解中国文化。这一点古龙做不到,古龙小说更多的是驰骋天外的想象力与诗意,犹如寸铁杀人,这与金庸小说的博大精深是不一样的。金庸在历史、文化、宗教、民俗等方面所下的功夫在三人中最深,某种意义上是把武侠小说与言情小说、历史小说、政治小说等混合在一起来写,所以时代变化了,读者趣味也变了,但他的小说还能长期存在下去。
其次,金庸有超越小说家的能力、视野和襟怀。某种意义上,只看武侠小说,不见得能洞察金庸的好处,必须把《明报》的视野带进来。在几个新派武侠小说家中,金庸是有独立的政治眼光、历史视野与文化立场的一个人。他是有《明报》事业垫底的武侠小说家,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香港,《明报》是个很重要的舆论场所,所以说金庸是一个有政治关怀的小说家。
金庸小说之所以长盛不衰,还因为它们特别适合于改编成电影或电视剧。除了作为根基的长篇小说,影视剧、漫画、动漫、游戏等,共同构成了金庸武侠小说庞大的“江湖世界”。这不是一个纯粹的小说文本问题,可以有很多衍生产品,而金庸也很善于在这方面拓展。
许多网友也承认,多数新人接触金庸的途径依然是遵循电视改编作品、二次衍生品、原作品的顺序。只要有不错的衍生作品,就会吸引相当的关注度。但显然金庸的IP被作为“不赔秘法”过度消费了,与肉身成神的口碑比起来,其作品并没有培植出足够数量的黏性用户,也就降低了市场对其受众定位的预期。因此,知乎上才有许多关于“如何看待现在年轻人不再那么喜欢金庸的小说”的问答,陈平原也因此坦言:“在魔幻小说、宫廷戏以及穿越剧中成长起来的新一代,是否还能欣赏大侠那高傲而孤独的身影,我不抱多大希望。”
当代青年的情感、诉求和欲望的多元化呈现,是一个金庸无法满足的。某种意义上,金庸不再成为“爆款”流行,总归还是个进步吧。(宗禾)
新闻推荐
群众办事“15分钟距离圈”——内蒙古稀土高新区推行“马上就办”
2015年以来,内蒙古自治区包头稀土高新区推行“马上就办”改革,打造群众办事“15分钟距离圈”,不断提高服务群众水平,创新社会治理模式,提高了办事效率和市民满意度,获得了当地居民的交口称赞。从“门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