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代表王建宇呼吁本土人才享受“海归”同等待遇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量子卫星工程常务副总师王建宇
“我有一个学生非常优秀,从做研究生开始就参与“墨子号”的工作,当时想都没想就留在了国内。”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量子卫星工程常务副总师王建宇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忍不住提到了自己团队培养的一名学生。
王建宇对这名学生的评价是,当时整个项目的运行“我不在可以,他不在不行”。可这样一位团队中的主力,向上进步的路程却走得有些缓慢,至今仍是一名副研究员,能够获得的支持与奖励也寥寥可数。
和这位学生类似的,还有颇受关注的克隆猴研究团队里的一位博士。王建宇告诉记者,幸运的是,这位博士近期得到了破格提升为研究员的机会。只不过,这样的“破格”机会对国内培养的年轻人才而言太难得。
反观到国外攻读博士学位的人才引进回国后所能得到的待遇,则是另一番景象。
“国外引进回来的人才,为他申请教授都是垫底条件,还会给他落户津贴、启动经费,两者一比差距很大。”王建宇说,自己的学生心态很好并不计较,但在意的科研人员可能就“跑掉了”。
全国人大代表、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院院长马兰跟记者聊起人才培养问题时,也提到了一件糟心事。“我有一个学生毕业后留校成为教师,他通过海外研修计划到国外,做得非常好,回来时他想申请“青年千人”,结果去咨询说绝对不行,因为你是学校派出去的。后来,他回来后便从复旦辞职了。”
为什么国内培养的人才不能和国外引进的人才一视同仁,代表们有些困惑。
“既然叫人才,那就要以才识人、以才辨人,不要管他是本土的还是国外引进的。”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科院院长李林谈到这个问题时,说到了现象背后的人才观念。在他看来,不应将人才分为本土培养和国外引进,从国外留学回来才能获得机会,更不是正确的人才观。
一直以来,国内各高校、科研院所对国外留学人才的青睐,是基于国外教育水平、科研水平相对较发达来考量。然而,随着中国教育与科研水平的提高,与国外高校、科研机构的差距正在逐步缩小。
“到今天,国内科研工作的水平也提高了,条件也很好了,很多优秀的人才,在国内实验室做的工作不一定比国外差。”李林说。
王建宇举了量子卫星的例子,进一步佐证了李林的观点。“我记得当时有国外专家来了解量子卫星的情况时问我,“是不是你们团队成员都是从国外回来的?””王建宇回忆道,“因为在他们的观念中,你们中国做了这么尖端的工作,那一定是在西方留过学。”
但事实并非如此。“我们有几个有分量的、国际领先的成果,比如量子、克隆猴,如果你仔细了解就会发现,除了尖端的领路人,团队中基本都是清一色国内培养的人才。”王建宇说。
基于这样的现实情况,马兰也觉得,我们该有教育自信了,而这种自信就体现在“对我们自己培养的人才有正确的评估”,与海归人才一视同仁。
事实上,代表们十分支持并重视对海外人才的引进,只不过,他们也希望,大批长期、持续奋斗在国家科研项目中的本土培养人才,应当受到与海归人才同样的重视。特别是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道路上,这批人才的创新活力应当进一步得到鼓励,为他们的进步开辟通道。
在人大代表会场,记者已从多位代表口中反复听到了“加大本土人才培养支持力度”的声音。这些关注也让李林乐观地觉得,人才问题快要接近拐点,接下来会向着本土人才和海归人才一视同仁的方向发展。
(原题为《人大代表质疑扭曲的人才观,呼吁——本土人才享受“海归”同等待遇》)
新闻推荐
据北京市预警中心消息,北京市空气质量应急指挥部于2018年3月10日22时发布空气重污染橙色预警,橙色预警措施于3月12日0时至14日24时实施。橙色预警期间,国Ⅰ国Ⅱ排放标准机动车、建筑垃圾、渣土、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