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国内新闻> 正文

杨利伟讲述 我国载人航天 不为人知的奋斗史

西安晚报 2018-03-11 07:18 大字

杨利伟特派记者 张佳 摄

本报北京讯(特派记者张佳)3月10日下午,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第三次全体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全国政协委员、航天员杨利伟在发言中讲述了我国载人航天事业发展中很多不为人知的奋斗历程。

自2003年起,我国航天员先后成功完成了6次载人飞行任务。从“神舟五号”首飞成功到“神舟十一号”问鼎苍穹,杨利伟透露这背后饱含航天员和无数航天科技工作者的艰辛奋斗和奉献牺牲。杨利伟介绍,伴随航天员一次次凯旋,我国突破和掌握了载人天地往返、空间出舱活动、空间交会对接三大技术,建成了配套完整的载人航天研制试验体系,取得了一系列显著空间科学技术成果,彰显了大国形象、大国实力和大国风采。

“由于太空没有人类赖以生存的一切要素,航天员进入太空前必须进行超乎常人耐受力的高强度训练。比如超重训练中,航天员要在时速100公里的离心机中飞速旋转,相当于体重8倍的负荷压在身上,人脸会被拉变形,眼泪不由自主往外流,眼前发灰、发黑,甚至意识丧失,危及生命。航天员一手拿着操作器一手拿着报警器,只要感到不能坚持就可以报警中止实验。但直到今天,没有一位航天员按响过报警器。”杨利伟说。

发言中杨利伟提到,在“神五”飞天的2003年,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爆炸,7名航天员遇难;俄罗斯联盟飞船返回时偏离落点400余公里,1名航天员骨折;巴西运载火箭在发射场爆炸,星箭无存,21人丧生。当时为稳定我国航天员的思想情绪,组织上给航天员开了多次座谈会,可结果都变成了请战会,我国的航天员表示,决不退缩!

杨利伟委员记得2003年10月15日“神五”发射当天,飞船点火后,紧接是山崩地裂般的腾飞声,火箭徐徐离开地面,在加速上升时产生了与人体内脏频率相近的共振,而这种情况在前期实验中无法检测到,他当时感觉五脏六腑都要碎了,甚至做好了牺牲的思想准备。“当时我盯着计时器,算着时间,心想就算是牺牲了也要记录下这个过程,供科研人员今后改进。持续了26秒共振后,飞船飞出大气层,整流罩打开,阳光照射进来,我不由得眨了一下眼睛,就听到地面指挥大厅里有人喊:‘你看,他还活着!他的眼睛在动!\’”

杨利伟委员还提到,不怕牺牲的奋斗精神体现在每一个航天员的身上。“神舟六号”任务前夕,航天员聂海胜的母亲突发脑溢血,他赶回家待了不到3天就返回备战。再次回家探望时,母亲已经不会说话了。聂海胜心情无比复杂、充满愧疚,他弟弟说:“哥,你就放心执行任务去吧。咱兄弟两人,一个尽忠、一个尽孝!”

“神舟七号”执行任务中,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出舱时舱门几次都难以打开,轨道舱又突发火灾报警,当时地面指挥员表示航天员可临机决断。“他们以哪怕回不去,也要让五星红旗在太空飘扬的决心果断出舱,最终把中国人的脚步首次留在了太空。”

杨利伟委员说,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建设航天强国的宏伟目标,航天员们将继续以不怕牺牲的奋斗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新时代的飞天梦想,向空间站、向月球、向宇宙更高更深更远的地方不断起航!

新闻推荐

陈方行书轴鉴赏

陈方行书轴。□刘敏文/图陈方行书轴,纸本,立幅。为市内文博机构收藏。文云:“平生本无廊庙志独抱临流击楫心尚想一定天下/法未敢孤掌座中瘖夷吾几见知音在贾付虚传/太息深此会艰难更何择浮云看变古...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