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国内新闻> 正文

话题榜 垃圾论文泛滥,板子该打向谁?

济宁晚报 2018-03-09 10:02 大字

“我以前曾经预测,中国会在2020年论文数超过美国,没想到我们提前完成了。”在政协会议上,说起这项数据,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原副校长施一公并未透露出骄傲,反倒是一脸担忧,语调沉重,“有些文章,通俗点叫‘垃圾文章\’,就是纯粹为了发文而发文,这种情况太多了。”

每年那么多的专家学者,花了那么多时间在撰写论文上,数量可观,但质量却是良莠不齐。可能有人会发问,为什么不少写点“注水”或“应付”的文章,积蓄力量写上篇精品呢?发多少篇国内核心期刊稿件,都不如在《自然》《科学》《柳叶刀》之类的国际顶级学术刊物上发一篇,那可是能“骄傲”一辈子的事儿。其实,真正有实力、站在金字塔顶端的学界“大牛”,是不屑于制造“垃圾论文”的;那些科研水平有限的学者,才是这类论文的生产商,他们大多有着自知之明,知道再努力恐怕也难以看到“大牛”的脚后跟,更别说引领科技发展的浪潮了,之所以选择在国内学术刊物上四处“留名”,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现如今,我国的绝大多数高校和科研机构,在人员晋升和绩效考核上,往往沿袭着“以论文论英雄”的传统,有的单位更“较真”一些,不仅要看发表文章的数量,还要看文章的被引用数,以及所发表杂志的影响等等。对于一个普通大学老师而言,他可能更擅长于教学而不是科研,但课教得再好,有时候都不如一篇垃圾论文在晋升中更有“说服力”;而对于一个普通科研人员而言,他可能一直在从事最基础性的工作,可能短期内不会有大的成果出炉,但是没有论文发表,绩效考核就通不过,面对残酷的现实,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就显而易见了。

事实上,许多高校和科研机构都有自己的学术刊物,为了提升自家刊物的影响力,他们跟兄弟院校实施了“投桃报李”的策略,你引用我家的论文,我也回报以“引用”,互利互助的结果,就是每家刊物的“影响因子”都有了显著提高。显然,这种小聪明和小智慧,为国际学术界所不齿,严格说来这就是一种作弊;可是在国内却能让一些人看到、得到切切实实的好处,高校或科研机构的管理者都乐于看到自己的刊物“更知名”,哪怕这种名气是“虚”的;而大学老师、科研工作者在这样的平台上发论文更容易中标,哪怕是垃圾论文也能变成铅字。于此情形下,出现了我国论文数量赶超美国的一幕,别说是施院士感到忧心忡忡,就是“非学术界”的人士也能感受到其中的“不寻常”。

在高校和科研机构中,尽快建立起科学的考核和评价机制,既有利于减轻教师、科研人员不得不定期发论文的压力,也有助于改善我国学术界垃圾论文泛滥的现状。当然,正如施院士所言“这需要全社会达成一种共识”,而像国际上通用的设立“专家评价委员会”的方式,有利亦有弊。该如何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走一条适合国情之路,是摆在我国学术界面前的一道难题,社会各界倒也不妨建言之,共同探索解决之道。

■本报评论员 陈曦

每年那么多的专家学者,花了那么多时间在撰写论文上,数量可观,但质量却是良莠不齐。可能有人会发问,为什么不少写点“注水”或“应付”的文章,积蓄力量写上篇精品呢?发多少篇国内核心期刊稿件,都不如在《自然》《科学》《柳叶刀》之类的国际顶级学术刊物上发一篇,那可是能“骄傲”一辈子的事儿。

新闻推荐

房地产税征收方案正逐步浮出水面

房地产税将整合相关税种面。3月7日上午,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召开“财税改革和财政工作”记者会。会上,全国政协委员、财政部副部长史耀斌介绍,按照中央决策部署,全国人大常委会预算工作委员会...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