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事件为城市打开更多公共空间
【编者按】无论是纽约、巴黎、伦敦亦或柏林,在全球各大城市,总有一条母亲河贯穿,串起城市的过去和未来。而点缀河边的美术馆、艺术馆,则见证、伴随甚至激发着都市的发展和变迁。上海亦是如此。
“澎湃新闻·艺术评论”(www.thepaper.cn)推出的“崛起的上海滨江美术馆”系列专题,将沿着浦江两岸的滨江道,逐一领略江边博物馆、美术馆的风采。它们或是深深根植于上海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或是这些年崭新立起的城市新地标。这些“看得见江景的美术馆”,是区域空间必不可少的景观,亦是城市公共生活的重要一环。
《时代建筑》杂志运营总监、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联合策展人戴春为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解读了城市发展、两岸贯通与美术馆崛起的关系。
戴春
澎湃新闻:您能否谈谈两岸贯通和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
戴春:先说一下“两岸贯通”。两岸贯通其实是从2016年到今天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工程。随着浦东新区的发展,黄浦江其实是有一个城市诉求的,也就是说,它要成为上海的内河,而不是跟上海城市生活没有关系的一条河流。过去,黄浦江起着连接外部水道的作用,是交通功能,它两岸的布局主要就是跟产业相关。大家都知道的江南造船厂、电厂、水厂,一系列代表着上海近现代工业发展辉煌历史的工厂、工业、产业都在这个地方。这就意味着,厂房所在的地方,跟城市生活是完全没有关系的。当陆家嘴发展了,浦东发展了,黄浦江两岸其实非常希望能够进入整个城市生活,政府从规划的角度来看,也认为它应该成为整个上海市市民生活的公共空间,这是从大的城市发展的角度来看。
实际上,不仅是说今天的贯通,上海市从十几年以前,也就是世博会之前,在策划世博会的时候,当时世博会非常重要的一个任务就是都市缝合,也就是希望能够缝合黄浦江的两岸。所以2010年世博会的选址就是黄浦江两岸,当时非常重要的一个任务是江南造船厂的搬迁。江南造船厂置换出来的空间,成为城市新发展的重要地块。所以,世博会其实是要完善上海公共设施的缺失,比如说会议中心、文化中心,还有其他包括市民中心。今天提出“两岸贯通”是一个很适时的状态。黄浦江两岸现在这个阶段,工厂、工业遗产都已经开始改造。实际上它的功能和方向都已经变化了。这些都是跟国际接轨的,就像泰特现代美术馆也是工厂改造的。
所以,黄浦江两岸现在非常重要的一个功能转变,就是变成市民可以去的公共空间。公共活动空间非常重要的就是文化设施。
澎湃新闻:在这过程中,我们发现美术馆、艺术展览空间的建设,也是非常突出的一点。能否介绍这个发展趋势?
戴春:最开始是在后世博阶段,前滩、后滩安排了很多美术馆。当时是希望能够缝补或者是织补我们上海市的文化网络。因为浦西发展得早,文化设施在浦西比较多,在浦东就比较少,文化网络是倾斜的。上海市文化设施的缺失,美术馆是很重要的一块。其实是比较缺类似于伦敦的泰特美术馆、纽约的MoMA这种大型的美术馆,就是在全世界能够占有一席之地的美术馆。所以在浦江两岸去布局这些文化设施,也是一个城市诉求。
近年来,浦江两岸实际上出现了很重要的一些美术馆。南市发电厂改造为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也是原来的世博会城市未来馆。现在西岸有两个私人美术馆,一个是龙美术馆,另外一个是余德耀美术馆,还有西岸艺术中心。当时,西岸艺术季是一个艺术事件,它带动了几个美术馆的建成。2015年的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主展场是在西岸,2017年的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是在东岸的筒仓,可以看到,艺术季很重要的一点是城市公共空间的艺术化。我们的筒仓未来也是要做成当代艺术的中心。同时,原来的煤仓变成了艺仓美术馆,前一段时间也做了比较不错的一些展览。
在浦江两岸,有这样一些空间可以给美术馆来发挥,在其他的城区可能就没有这样的空间。另外,作为艺术空间,用旧的厂房改造也会带来更多可能性。工业遗产本身是遗产,所以我们也希望在黄浦江两岸能够留存这些遗产,而不是全部拆掉。有一部分工业遗产,最好是给它植入新的功能,艺术是很重要的功能。8万吨筒仓原来是全亚洲最大的粮食码头、仓库。怎么样来留存它?因为它是历史保护建筑,我们在这一次的艺术季中,很多地方都不能动、不能敲,它的历史所承载的文化语言是很多的。我们也希望透过这样一个展览,尝试着看看当代艺术是不是能够在这里生根发芽。原来的设想是两个筒仓同时做,现在说先做一个,然后看看行不行。
这次我们的展览给市政府增加了很多的信心,希望未来这里能够成为当代艺术的一个新高地。现在是7500平方米,未来要做15000平米,都是艺术空间。所以未来这个地方非常有可能成为一个新的当代艺术的热点。
黄浦江边的八万吨筒仓经过改造成为2017城市空间艺术季的主展场
2017城市空间艺术季展览现场
澎湃新闻:经过这几年发展,西岸文化走廊已经初具规模,东岸目前还有一些工地,未来就像您说的,东岸这里也会有一个艺术方面的整体规划是吗?
戴春:对,这里未来应该是叫当代艺术中心,至于具体细节,还没有完全定下来,实际上政府也在探索,城市空间艺术季也是一种摸索。近年来,我们对于上海的城市空间、城市更新都有一些思考,上海都市范本这一块展览重点就是关注上海的都市更新。都市更新包括两块,自上而下、自下而上,自上而下就是我们看到的(浦东)十大文化设施的布局,我们在这里展出的是三大市级文化设施和四大区级文化设施的建设。
不仅有美术馆、图书馆,还有歌剧院,都是文化艺术方面的空间。这实际上是补充浦东文化设施的缺失,对于整个上海市的文化网络的完善起到重要作用,而且有提升作用。比如说未来的大歌剧院,我们只有大剧院,没有歌剧院。歌剧院其实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空间载体,所以如果有大歌剧院之后,未来国际上非常知名的大型歌剧都可以到这里来演出,使上海真正成为在艺术方面有高地性质的平台,它必须要有空间来作为载体。作为上海的未来,文化这块非常重要,而且上海市经济已经发展到一个阶段,要成为一个国际化都市,文化网络建设也是非常重要的。比如说纽约,它是金融中心,同时也是当代艺术的中心。
另外一个角度来说,上海人口结构的发展,也有这个需要。上海是全中国唯一人们大量买票去看艺术展的城市,60%到80%都是买票的,我觉得这个非常好。上海也有一个经营型的政府,我们的一些大型设施在设计一开始就引入经营团体,比如说奔驰文化中心,它可以保证这样的一个文化设施,一年250场演出。这样的文化设施是用起来的,在这里,可以集聚全球的资源,能够展现给上海市市民。上海市市民的人口结构也能够匹配这个程度,因为上海市民已经不仅是上海人了,是全球人口。我的博士论文当年就是做国际化社区,当时一个重要的方向就是融合,国际人士已经不需要抱团取暖,现在可以看到老外在全上海各个角落都有。对于上海这样一个国际化大都市,这是一个必然的选择。
澎湃新闻:您刚才提到了国际化,我们发现很有趣的是:一方面,上海很多建筑师对城市历史特别尊重和热爱,他们在改造工业遗产的时候都会有所取舍和保留;另一方面,类似于陆家嘴、外滩,这种比较具有地标性的地方,吸引了大量国际大牌建筑师、建筑团队。这可能也是上海国际化的表现,是吗?
戴春:对,这是很有趣的。在这方面,上海一直非常国际化,上海很多标志性建筑都是老外做的,比如说金茂大厦就是老外做的,但是东方明珠是我们自己人做的。这一次,浦东十大文化设施的公布,上海把自己放到国际舞台上,以开放的一个心态,欢迎国际上最优秀的设计师在这里留下作品。这几大文化设施全部都是国际征询。我们也可以看到中国的年轻建筑师也有竞争力,比如说上海博物馆(东馆)这么重要的一个建筑,(李立)他们中标,也非常不容易的,这也代表我们中国设计师能够在国际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
其它的文化设施,这些项目的中标建筑师都是不错的。而且这些入选方案,预期可以成为上海市的标志。比如说挪威的斯诺赫塔(Sn?hetta)是全球做歌剧院最棒的一个事务所,这一次的上海大歌剧院项目方案也是非常酷炫。未来如果我们上海配合的设计院,能够共同来把这个项目做好的话,大歌剧院会是非常优秀的建筑。
浦东美术馆是让·努维尔的作品。让·努维尔也是全球最知名的建筑事务所。随着上海的国际化,国际上对于我们的关注更深入、更细节,更接地气。让·努维尔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一个方案?最重要的是他理解了外滩。外滩被我们保存下来的这一面,真的要在对岸来看。他觉得最美的东西就要从那边展现出来,所以他给了一个非常简单的方案,就是一个大景框,我觉得这个项目非常好。而且它提供了一个上海市民能够参与公共活动的空间。我觉得这是值得期待的。从浦西看过去,它本身的标志性也还是不错的。
浦东美术馆效果图
澎湃新闻:陆家嘴和外滩是一个两岸互相能够观景的地方,浦东美术馆的建筑也考虑到了这层关系。而且他愿意做整个区域的设计,而不是单个的建筑。
戴春:实际上当代的建筑师不是只做一个标志性的方案、单独的一个建筑,他更重视建筑跟周边环境之间的关系,希望在整个城市的环境里面为城市的公共空间做贡献。现在的设计师常常宁愿免费多做一些设计,也希望自己的建筑在建成的时候能够融入周边的环境。
澎湃新闻:陆家嘴是金融区域,很多人也没有想象到还有这样一个区域可以做文化设施建设。所以这样的选址是基于怎样的考虑?
戴春:我觉得是这样的,浦江两岸之前都是工业设施,以前一直没有释放出来。不光是陆家嘴,还有徐汇,好像根本就没有地了。实际上,很多人从来没觉得徐汇是岸边的一个区,可是实际上,在徐家汇中心点往南走15-20分钟就到岸边了。可是在以前谁也不会去的,因为那都是厂房。我们规划的人士、城市研究的人士,都知道这些地方,只不过我们的城市生活进不去而已。借助我们的大事件,像展览、艺术季、双年展,就可以带动这些区域的置换,其实是功能的置换。
这样就可以发掘出更多的空间,完善城市功能。我们的文化设施其实是城市功能的一部分。以往我们先发展经济、先发展其他方面。对于上海来说,虽然是一个大都市,也有非常多的文化设施,但是还需要更有标志性的文化设施,更有引领性的文化设施。所以上海市来推动这个建设还是非常有价值的,只是浦东的空间更多一些。
澎湃新闻:美术馆和房地产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呢?
戴春:实际上在房地产领域这块,我们的社会激励还不够。按理来说,在国外的话,这些美术馆或者文化设施,很多都是社会力量来做的。我们也在探索,怎么能够用社会激励的方式,让更多的社会人士、社会企业,包括房地产商,介入到文化设施的建设以及运营中来。我们国家其实是很想推动这个,所以房地产商开发的时候,政府有一套要求。比如说必须要建小区,必须要建幼儿园,必须要建公共设施。但是也有一个非常大的缺失,就是建好了公共设施,可能没有人运营。另外,我们的社会政策还没有鼓励到他们,比如说你可以鼓励房地产商去运营这些艺术机构,运营的时候可以带来税收方面的补贴。我们的城市研究者也在推动这个事情的实现。目前我觉得还是有一定的缺失。从城市的角度来说,从房地产商的角度来说,它其实也愿意先有一些文化设施,然后让周边地块价值提升。我们现在的问题是,这些事情都由政府在做,社会力量做的不是太多,屈指可数。
外滩美术馆是由洛克·外滩源支持的。它就是比较国际化的运作方式,但是对它来讲也是难度挺高的。西岸这边有一批私人的美术馆,不管是龙美术馆、余德耀美术馆,他们是靠自己的一套运作方式来支撑。所以我觉得我们的政策是不是能够更多鼓励这些民间力量,去办好这些文化机构。外滩美术馆
澎湃新闻:一个区域的建设发展可能需要时间,有时候,我们看到一个美术馆先行运营了,可能需要孤零零待很长时间,周边才会逐渐丰富和发展起来。你怎么看?
戴春:我觉得这是一个过程。中国的城市还是挺大的,尤其是上海。上海市的发展,尤其是像世博会这样蛮大的区域,政府一直希望能够纾解更多的人口到这里来,还是不太容易的。上海是区位意识最强的城市,现在政府希望透过一系列大事件,推动人口均衡发展,美术馆是非常重要的。为什么(在世博会区域)引进民生现代美术馆?因为有民生银行这样一些大小财团的支持,可以让文化活动持续搞下去,可以让更多人了解这个区域,慢慢到达这里。另外,我们的交通设施也是慢慢建设过来的。我们的地铁网络,我们的桥梁、道路、公路,是解决得非常好的。因为我们的交通规划做得非常好,我们的建设时序也做的不错,没有出现作为超大城市,像北京,那样的大型拥堵。世博会的这块区域,随着交通线路的新建,人口也会慢慢集中到那边去。
在这样一些区域里头,文化设施的建设是先行者,它会慢慢聚集人气,然后慢慢建设。也不可能一下子就能建起来,一下子建起来,人口也不一定能过来。大概是这样的,我觉得大城市也是要慢慢来。其实已经很快了,从2010年到现在,也不过七年的时间,七年的时间已经做了非常多的工作了。
澎湃新闻:您觉得河流对一个城市的意义是什么?
戴春:从传统聚落的发展来说,一定会有一条河流。很多全球知名城市都有河流,巴黎、伦敦,都有自己的河流。因为当年这个城市在建设的时候,一定是靠着一个河流的,一条河流或者两条河流。对于上海市来讲,它本身就是一个水网城市,只不过随着我们的城市发展,很多的水系没有了,被填掉了。上海的道路不是横平竖直的,都是弯弯的,这些弯弯的道路以前都是河流。黄浦江是我们的母亲河,还有苏州河,这两条河流其实构成了上海的城市空间格局。这个城市空间格局在未来的城市发展中,要发挥它的骨架的作用,你要顺应它。水岸两边历来都是公共空间发展最好的地方。上海以前只是在苏州河两岸发展,也很正常。因为苏州河两岸的工业遗产搬迁的比较早,比如四行仓库、苏河湾那一带,改造早就开始做了。苏州河从尺度上来说也比较适应上海市的城市生活。以前的上海就是浦西发展(比较快),浦东一直都没有(发展),这条大河由于尺度比较大,它想进入城市生活还不是那么容易。另外,它一直以来都有航运功能,导致它有一系列的码头,以及伴随着码头的一些仓储设施。现在它的航运功能慢慢弱化,变成国际旅游港,比如说北外滩。所以市政府提出两岸贯通,其实很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打开两岸空间,让它真正变成市民的公共活动空间。贯通其实很重要的一块,就是要让这个空间变成大家的公共活动空间。对于水岸来讲,植入文化设施就是非常重要的一块。因为公共活动,不能只是天天跑步,肯定是要走到一个节点,能够看到一些东西,这些公共设施就能发挥到更重要的作用。(浦江)横跨五个区,五个区的岸线贯通,25公里左右,它不是一个线性的空间,应该是两条线,有多个可以延展的节点。
民生码头旁边的上海船厂应该很快就会开放。船厂的大空间是隈研吾设计的,他们希望引进一些公共艺术作品,希望公共空间艺术化。这是中信集团做的开发,还是比较理想的。你们可以去看一看,他们是请了北川富朗。怎么能够让这些空间变得有表情,能够让当代艺术的植入变成城市生活的一部分,当然它有商业的一面,可是他请北川富朗就是指导艺术项目,而且也请到很多大牌艺术家。艺术是很重要的,它不应该只是在美术馆里面,它也应该在公共空间里面。市民的文化水平提升,欣赏水平的提升是在生活当中的,他每天都能看到这些艺术作品,自然能够欣赏这些艺术作品。我觉得未来上海还有非常大的希望,有这么多的国际知名的艺术家、艺术策展人,这么多知名建筑师。像这样的一些设施,这样一些公共艺术作品,在开放空间里面展现给市民,未来我们的文化结构应该会大大提升。
船厂1862由隈研吾担任设计
澎湃新闻:在两岸美术馆的建设过程中,您觉得有什么需要注意的问题?
戴春:我们的设计师考虑到了和公共空间的结合,建设当中有很重要的一点,如何尊重这些设计,这是第一个。第二个就是设计完了、建设成了,美术馆,还有这些文化设施面临很重要的一点是怎么来运营?怎么样让它真正有活力?怎么样真正走入市民的生活?这一点也是很重要的。也就是说,上海需要非常好的艺术工作者、艺术策展人,把好的艺术作品引到上海来,展现给大家,要有更多活动在这里发生,这样的话,这些艺术空间才有价值。因为它不仅仅是一个符号,更应该是一个个能够走入人民生活的空间。我觉得,未来我们需要更多的策展人、艺术家、艺术工作者在上海立足,要给他们空间。
新闻推荐
据新华社广州3月8日电(记者周强、荆淮侨)广东省国土资源厅8日举行新闻发布会称,广东将通过拆旧复垦盘活农村旧住宅、废弃宅基地、空心村等闲置建设用地,腾退指标将以公开交易的方式在全省范围流转用...